「机械」民国时期的人力车夫有多惨?学者:一般活不过40岁( 二 )


依靠拉人力车生活的人 , 缺乏全面的统计 , 据1920年代的资料 , 仅北平、汉口、南京、杭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8个城市 , 就有33万人 , 而且逐年有所增加 。 更何况 , 每个车夫平均至少要养活4个人(妻儿老小) , 直接间接依靠拉车生活的人不用说就更多了 。
要想靠拉车糊口 , 首先得给介绍人和车行老板送礼 , 才能租到车子 , 有时还要先付半年押租给老板 , 这样 , 没有拉起车子就已经负下了一笔债 。 拉车的收入 , 同样也是很难维持生活的 。
一辆车子分日夜两班营业 , 每车每月约分60班 , 而每一车夫每月有车可拉时 , 平均不过15班左右 。 拉车次数少 , 收入就少 , 比如在上海 , 每一车夫每月净收入平均为9.45元 , 而自身生活费用就需10元以上 , 自顾不暇 , 如何能赡养家庭?
所以 , 车夫的妻子儿女 , 或拾荒 , 或乞讨 , 以维持吃不饱、饿不死的生活 。 也正由于拉车克扣繁多 , 收入低微 , 所以车夫们的衣食住苦不堪言 。
外国男女坐黄包车
至于他们的工作状况 , 就更苦了 。 酷暑也罢 , 严寒也罢 , 时时刻刻有一条无形的鞭子在他们身上抽打着 。 在火伞高张之下 , 喘气如牛、挥汗成雨般地拉着奔着 , 在朔风凛冽之下 , 也是战战兢兢、临深履薄般地拉着跑着 , 纵然热死冻死 , 为活命养家而死 , 为偿付车租而死 , 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 由于“牲畜式的劳动”过劳过疲 , 人力车夫拉车的时间并不太持久 。 人力车夫开始拉车的年龄一般在30岁左右 。 在上海平均拉车不到10年;在南京 , 拉至5年以上者 , 就不多见了 。
这一点 , 外国人也有过观察 , 马扎亚尔就说 , 人力车夫平均只能拉5~6年 , 最多10年 。 这个时期过后 , 他们就不能够支撑 , 而变成跛子、乞丐、盗匪 , 或因饥寒贫病而倒毙 。 拉车生活的确成了劳动者的催命符 。 据1935年出版的《中央日报》报道 , 一个人力车夫 , 年约40岁左右 , 拉一空车 , 倒毙在实业部门口 , 后经法医检验 , 系因病身亡 。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
人力车夫拉车的时间并不太持久
在北平 , 曾有三个出了名的“棒”车夫 , 外号是“一溜烟儿”、“花裤腰”和“伊犁马” , 他们的结局也许可视为人力车夫的缩影 。
“一溜烟儿” , 身材很高 , 腿长 , 脚大 , 跑起来 , 一会儿就不见了 , 所以人称“一溜烟儿” 。 他给京戏青衣、花衫演员姚佩秋拉自用人力车 。 姚家住前门外大安澜营路东 , 每天由家去珠市口第一舞台演出 , 演毕回家吃点心 , 再赴各堂会演戏 , 坐人力车从没误过事 。 “一溜烟儿”在短歇的时候 , 总爱喝碗酒 。 因为他爱大口喝酒 , 喝得太急 , 后来得了酒嗝 , 再也“一溜烟儿”不起来了 。
“花裤腰”是个短腿车夫 。 因他无论春冬总穿花裤腰的裤子而得名 。 他曾给说单口相声《戏迷传》的名演员华子元拉自用车 。 华家住前外五斗斋 。 每天上城南游艺园及各杂耍园子演艺 。 还经常加演宅门的堂会 。 由于华子元抽鸦片烟 , 人很懒散 , 弄不好就误场 , 但“花裤腰”从未给华子元误过事 。 后来 , 他在去蟠桃宫庙会时 , 因喝凉水炸了肺 , 再也拉不动了 。
“伊犁马”常为前门外妓院的名妓拉自用漂亮车 , 跑得又快又显眼 , 故有此号 。 后来他又拉上了英国买办 。 有一次 , 他由东交民巷至永定门外的跑马场拉来回 , 因为跑得太快 , 道途又远 , 累得吐血 , 不治而亡 。
人力车夫的下场都比较惨
三、养活着一批人 , 同时也吞噬着人人力车 , 作为一种谋生工具 , 的确养活着一批人 , 同时也吞噬着人 。
人力车是以人力代替牲畜或机械的一种交通工具 , 从社会进步的意义上说 , 是应该淘汰的 。 因此 , 当人力车风行于大中城市并渗入乡镇时 , 淘汰人力车的声浪也就此起彼伏了 。 淘汰人力车的理由有很多 , 在此不妨举出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