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疫情下创业者和外资如何看待上海?这支“温度计”4月读数很“烫”】

16时 , 莘东路上的闵行区证照办理中心依旧忙碌 , 企业登记注册窗口上方的屏幕被排队号填满 。 窗口工作人员表示 , 最近平均每天有100多家企业在这里诞生 。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 上海这片创业与投资的热土再次升温 。
来自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的数据显示 , 今年4月 , 上海新设企业41865户 , 环比增长45.2% , 同比增长14.3%;平均每天诞生1903户企业 , 环比增长20.4% , 同比增长14.4% 。
资本认可中国市场韧性
如果把新设企业注册资本视作一支探测上海投资热情的“温度计” , 那么4月的读数可用“烫”来形容:2327.43亿元 , 同比增长27% 。
这意味着 , 今年4月 , 平均一家新设企业的注册资本就有近556万元 。 把对外标榜的“身价”抬得如此高 , 这些新设企业的心思不难猜——因为重视上海 。
即使把这支温度计放在上海郊区 , 破亿元的“读数”也屡见不鲜 。
今年2月以来 , 奉贤区注册资本不少于1亿元的新设企业已超过50家 。 其中 , 落户上海临港自贸区的蒙萨斯(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折合人民币61.5亿元 , 其股东之一是总部位于伦敦的金融服务公司 。
“大手笔”背后 , 是资本对中国市场韧性的认可 。 在当前高度不确定的全球环境下 , 上海正努力成为全球瞩目的“避风港” 。 今年4月 , 上海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金高达23.57亿美元 , 同比增加了45.8% 。
一些经营者选择避险 , 更多经营者选择迎难而上 , 危中寻机 。
今年3月刚落户紫竹科技园的必易(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专攻商业智能领域 。 “别人眼中的危机 , 我们看来是商机 。 ”企业法定代表人沈青松表示 , 中国商业智能市场连续3年保持年均25%以上的增速 , 今年的疫情倒逼企业从数据中挖掘价值 , 通过精细化运营降本增效 , 使得这一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加快 。
在徐汇区 , 疫情期间600多家已申请变更经营范围的企业 , 超过五分之一新增了“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等相关经营范围 。 其中 , 上海捷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疫情发生后迅速投入研究开发 , 成为全国首批获发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企业 。
新设企业紧扣新兴产业
可喜的是 , 当下的创业者目光长远 , 在疫情期间新设企业并非“一时冲动” , 而是紧扣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国家和上海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 步步为营 。
一些受疫情冲击比较大的产业近期相继复苏 , 便可见一斑 。
今年4月 , 上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新设企业12251户、9096户、10449户 , 新设企业数同比分别增加了5.9%、18.7%、25.2% 。 一大批创业者涌向“无人经济”、供应链管理、抗菌技术、网络直播等产业 。
【上观新闻|疫情下创业者和外资如何看待上海?这支“温度计”4月读数很“烫”】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解放日报
受疫情影响 , 海臻(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今年4月初才落户东方美谷 , 设立时间比预想延后了小半年 。 但企业负责人坦言“坚信方向正确 , 一点都不着急” , 其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共同开发的系列化妆品即将问世 。
同一园区的上海睿安医疗管理有限公司4月底刚获得营业执照 , 剑指医疗资源管理、社区医疗服务等领域 。 “上海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产业氛围很早就吸引了我们 。 ”运营部负责人蓝峰表示 , 选择4月落地是企业产业发展规划早已布好的节点 , 绝非“心血来潮” 。
除了逆流而上的勇气、审时度势的冷静 , 近期选择在上海“出生”的企业还有比以往更扎实的“厚度” 。 今年4月 , 上海专利申请量为1.51万件 , 同比增长19.6% 。 其中 , 发明专利为0.59万件 , 增长13.1% 。
注册在闵行区的上海可佑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近期已准备申请专利 , 其引进的纳米铂金复合制剂技术可用于开发理想的抗菌消毒材料 。 “市场需求大家都看得到 , 关键在于谁有创新能力 , 谁掌握了核心技术 。 ”公司总经理陈春山对未来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