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扯点历史|浅析我国历史上长城都有哪些作用】( 二 )
汉代长城修筑于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 。 当时北方的匈奴势力强大 , 常侵犯河西一带 , 劫掠财粮牲畜 , 骚扰汉民农耕 。 为使边疆安宁 , 汉武帝多次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进行西征 。 打败匈奴后 , 他开始向河西迁徙汉族居民 , 然后进行农业开发 , 紧接着在这里驻扎军队 , 修筑长城 , 以阻止匈奴再次入侵 。
汉武帝转变战略 , 开始实施反击 。 为了彻底击败匈奴 , 汉武帝一方面派遣使者出使西域 , 联合月氏、大夏和乌孙等政权 , 并“西置酒泉郡以隔绝胡(匈奴)与羌通之路” , 一方面派卫青、霍去病等 , 率10万以上的骑兵大兵团 , 连续发动四次大的战役 , 远出长城之外两千余里 , 大破匈奴军 , 终于迫其“远遁 , 而幕(漠)南无王庭” 。 至此 , 作为匈奴南进的主要战略基地的阴山山脉 , 完全被汉王朝所控制 。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 , 为巩固已经取得的战果 , 汉武帝又下达了在阴山以北修筑长城的命令 。
文章图片
明朝自始至终对北方防务的建设非常重视 。 长城、关隘、墩堡的修筑工程 , 在明朝的270多年中几乎没有中断过 , 逐步形成了“九边”分区防守 , 分段管理和修筑长城的制度 。 据《明史·兵志》记载 , 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 , 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 , 而太原总兵治偏头 , 三边治府驻固原 , 亦称二镇 , 是为“九边” 。 明长城对于明朝政权的巩固 , 北部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安定 , 国家的安全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 明长城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修建了全长6000多公里的长城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 特别是明成祖朱棣死后明朝再也无力发动对少数民族进攻 , 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 , 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 , 从洪武至万历 , 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 , 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 , 东到辽东虎山 , 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 。 (但据报道 , 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全长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的是6700公里 。 )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 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 , 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 , 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 , 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 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 , 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 。 在冷兵器时代 , 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 。
经贸交流除了军事作用外 , 长城在客观上也起到了经贸 , 交流等作用 。
长城带古代的经济、文化结构与古代民族的构成格局 , 决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地区与畜牧业经济地区的关系集中表现于长城一线 , 其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对立统一也沿长城一线展开 。 与此相适应的中国古代的民族问题也集中于长城一线 , 表现得异常突出 , 无论是民族间的联合与交流——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还是民族间的斗争——军事的、政治的——都沿长城一线展开 , 它对于主体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 主体民族与长城带各民族的关系 , 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都曾起过重要作用 。
文章图片
消极作用在军事方面长城无疑起到了积极的防御作用 , 但是在民生等方面 , 长城的消极作用十分明显 。
以秦长城为例修筑秦长城的确劳民伤财 。 比方说 , 从烧铸一块秦砖开始直到将这块秦砖放在秦长城上 , 共花费秦时的二十文钱 , 而一文钱值现在的五元 , 秦长城共计2亿块砖 , 共计40亿文 , 折合成人民币共计200亿元 , 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 修筑秦长城共需70万人 , 人口巨大 , 这算劳民 。 可大家算过吗 , 如果不修长城 , 匈奴大规模南下一年二十次 , 十年共计200次 , 一次死伤人民二万 , 200次就是400万这比修长城的70万 , 孰轻孰重 , 凡是正常的人都能分开 。 再算 , 匈奴南下一次造成财产损失5000两 , 二百次就是100万两 , 约100亿文 , 折合人民币五百亿元 , 这比修长城的200亿元那就是九牛一毛 。
- 融睿历史|竟不如一位口吃的大臣,汉朝那些事18:在刘邦眼里戚夫人夜夜哭泣
- 星稀月暗|正史上的汉昭帝刘弗陵是个怎样的人?
- 历史将军令|而是将人性看透了,为何郭嘉会算得那么准?他不是神
- 生活中的风尘|历史上的兰陵王与民间流传有何不同?其母何人?引来种种猜测
- 千谈历史|此人大喊:苍天有眼,蜀国有救矣!他是谁?,听闻诸葛亮去世
- 夜光拖鞋1号|历史上的周瑜是雅量君子还是鸡肠小人?,谈笑间强掳灰飞烟灭
- 哒哒萌|反被观音所阴,太上老君在平顶山阴猴子
- 送历史个救生圈|赵武灵王在此地饿死,后世皇帝对此地讳莫如深,秦始皇在此地驾崩
- 『历史揭秘』罗马奴隶主买来女奴隶后,如何对待她们,真实情况无法想象
- 谈古论今说历史|不是士兵问题,而是另有原因,宋朝打不过蒙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