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慎氏之|满洲地区盛产什么珍宝?( 四 )


在山上用树木搭起窝棚,晚上则燃起篝火以驱寒和自卫。还要用竹签一点点挖土,怕伤及人参的根须,待挖出之后,取树皮带一点土包好带回。按着生长年限分为四品叶、六品叶,以年头多的为贵。
参营俗称棒椎营。 林海之中。密林的缝隙间,不时闪露出一些草木搭就的棚架,撩开那些遮掩的草帘、地膜,里面长着绿叶的,一行行全是人参。园参面积已是一九六五年的三千三百多倍,终使人参“下凡”,走进千家万户。
 肃慎氏之|满洲地区盛产什么珍宝?
文章图片
六、貂皮
貂鼠之皮,古今皆名贵者也。《后汉书》载:“挹娄出好貂”。貂皮之上佳者,以紫黑毛平而理密者为贵,青色次之,多产于嫩江流域,和小兴安岭腹地。清代那里生活着索伦布特哈部落,有东布特哈、西布特哈。东、西布特哈和墨尔根鄂温克人和达斡尔人,以“打牲”为计,捕貂纳贡,成了他们的主业,故有“贡貂之所”之称,“无问官兵散户,身足5尺者,岁纳貂皮1张”。
每年五月阳春,为“纳貂之期”,黑龙江将军衙门门庭若市,“卓帐荒郊,皮张山积”。官员们择其质佳者,“头等貂皮,于脖项钤压图记”,“二等貂皮,于琵琶骨钤压图记”,“三等秋板貂皮,在腰节间钤压图记”,然后装箱加封,驰驿“赴京赍送”。顺治初年,因貂少,而且很难捕获,便转规折征处理,即可以东珠或猞狸,水獭,豹,虎等皮折征。
貂鼠穴居与松林土窟或树孔中。土人捕貂至巧,他们先找到貂鼠洞穴,然后点燃艾蒿生烟,缭绕入洞。貂忍受不住,窜出洞外,却恰好误入捕貂者安事先安放的绳套或口袋里,如此貂被活捉,皮毛完好无损。土人还把狗训练成捕貂能手,专门追捕洞外雪地上的貂鼠。狗用嘴噙住貂鼠时,懂得含蓄用力,交到主人手中必为活物。貂皮以紫黑而毛平又密的为最好,而虽然颜色为紫但毛不密,或者色发黄的次之。索伦部所贡貂皮,因“毛紫而皮大”,被视为上品。
 肃慎氏之|满洲地区盛产什么珍宝?
文章图片
七、鲟鳇鱼
鲟鳇鱼其大者,长可一、两丈,重逾1000斤至2000斤,称得上是江河“巨无霸”,在我国只有黑龙江、松花江水域才有。鲟鱼和鳇鱼是两种鱼,鳇鱼属鲟科,通常所说鲟鳇鱼,实乃指鳇鱼。据生物学家考证,鲟鳇鱼的真正故乡,是在遥远极地北冰洋,其物种起源可以溯自距今65—140万年前的白垩纪,那个时代还是恐龙主宰这个地球。
鲟鳇鱼从外形上并没有多少鱼的一般特征,“鼻如矜闟戟,头似戴兜鍪”,脊背五行骨板犹为奇特,貌似科幻故事片中的机器动物,这些怪异特征,是它从远古进化的符号。由于洄游到内河产籽的习性,鲟鳇鱼才从日本海、达旦海溯水而上,到黑龙江、松花江作客,不小心被人类强索为“贡鲜”。《吉林通志》说“盛京之鱼,肥美甲天下,而鲟鳇尤奇”。
西清《黑龙江外记》说:“捕之之法:长绳系叉,叉鱼背,纵去,徐挽绳以从数里外。鱼倦少休,敲其鼻,鼻骨至脆,破则一身力竭。然后戮其腮使痛,自然一跃登岸,索伦尤擅能。”每年一到谷雨时节,为保持鲜活的鲟鳇鱼,要先将捕的鲟鳇鱼放进足够大的人工池塘,邻近江滨掘一深塘,引江水注入。通水道处,隔以木栅。及到立冬后挂冰驰送,如是在松花江两岸,就有了许多被称之为龙泉渚、巴延渚、长安渚、如意渚的“鳇鱼圈”。每个鳇鱼圈都建有官房一所,派官看守:时过境迁,在曲流式河漫滩的松花江河谷,不少带字样的地名,多为由“鳇鱼圈”演化而来。
当年入贡的鲟鳇鱼必从“鳇鱼圈”选出,而为保持它的鲜活,时令亦需候至入冬以后。这时要在鲟鳇鱼身上一遍又一遍地淋水,让它穿上一身“冰甲雪铠”,打牲丁称作“挂冰”。再饰以黄绫缎带,以四套大车二十几辆,被骁骑校、领催、珠轩达、铺副十数人簇拥着,驰驿送往京师总管内务府。车马一路呼啸,昼夜兼程,第一辆车上猎猎作响、上书“贡”的杏黄锦旗,尤其惹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