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5月23日讯 传拓老武汉城墙砖,深读我们的家乡。23日,龟山景区开讲“我在龟山学传拓”系列课程第二节“传拓金石之石”,10组小学生亲子家庭跟着武汉碑刻研究者张亮,在龟山蝴蝶泉学习老武昌、老汉阳城墙砖里的武汉历史故事,并亲手拓印城墙砖。
文章插图
同学们聆听传拓城墙砖课程。
“老武昌城曾有九个城门,如今只剩下中和门,即起义门。那时,老城门因墙砖质量坚硬而固若金汤。”张亮拿起一块有两个手掌长的墙砖,“大家看上边的字,‘武昌府提调官通判张勗’,这是烧制墙砖的负责人的官职及名号,这块砖来自明朝的官窑,就相当于古时候的砖头供货商,它烧制的这种城砖在武昌起义门和南京老城墙都有被发现。”
文章插图
张亮透过城墙砖讲老武汉历史。
张亮娓娓道来,古代官员会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墙砖上,一方面事后可依此追责,另一方面制作人也希望自己的后人能以他为荣,“这块城墙砖绵延200年宛若新制,可见是制砖人用心烧制而出的”。
文章插图
宣纸覆盖在城墙砖上,透出古老文字。
“不仅在老武昌城,我们还在现在所处的龟山山脚,发现了老汉阳城墙砖。”张亮又拿起一块个头比刚刚稍小一点的墙砖,“明代的城墙砖一般比清代的大,我手里拿着的就是清代汉阳城墙砖。大家可以看到上边的文字是‘监修汉阳县县城王廷生’。”张亮告诉小朋友,除了城墙砖,汉阳龟山还有一块黄兴纪念碑,“这是为了纪念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黄兴带领起义兵反抗清政府的镇压而留下的碑文。”
“我们现在有复印机,古人为了保留这些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器物,使用的是传拓技术。”张亮和另一位武汉碑刻研究者艾书强开始手把手教小朋友拓印城墙砖。
“虽然传拓是一门古老的技艺,但它的工具可以取材于日常。”艾书强拿出一个塑料袋,一根牙刷和一盒抽纸巾,“打湿宣纸、附着在墙砖上,这个时候可以使用牙刷敲打宣纸,为了防止纸张破裂可以在宣纸上垫几片餐巾纸或者塑料袋,等到文字或者纹路全部浸润在宣纸上,再拿开等到宣纸干燥再涂上墨水,可以保证文字或纹路清晰而又不花开。”艾书强觉得,传统技艺得以传承需要不断创新,“我们弄清楚古人传拓的基本原理,不断优化,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传拓的乐趣。”
“我在古城墙砖里看到了老武汉的样子,拓印这些几百年前的城墙砖,看到上边的文字,好像在和古人对话。”唐家墩小学二年级一班周宸皓是一个历史地理控,他非常好奇为什么我们要把看武昌城其余几个门推掉。张亮告诉他,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交通便利十分重要,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后人把那几个城门都推掉了,“不过我们这些武汉历史爱好者还是挖到了不少有价值的器物,包括城墙砖、瓦当等等”。
文章插图
孩子展示传拓作品。
如果你对“我在龟山学传拓”课程感兴趣,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公园客”,报名参与,体验传拓技艺,深度阅读武汉。
【 宣纸|“好像在和古人对话”,200年前古城墙砖被孩子们“拓印”纸上】(长江日报采访人员郭可滢 通讯员王琼)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