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他12岁偷偷参军,30多年后成开国少将,衣锦还乡父亲却认不出来( 二 )


王扶之曾经亲手写了一副楹联“永远铭记黄克诚大将的教诲” , 终身不忘黄将军的谆谆教导 。
三、地底下飞出两只苍蝇王扶之虽然身经百战 , 早把生死置之度外 , 也不知道在鬼门关外徘徊过多少次了 , 但他讲 , 最令他胆战心惊的是在朝鲜战场的那一次 , 真正感受到了对死亡的恐惧 。
1952年8月 , 身为代理师长的王扶之正在一处山洞里与当时的参谋和新华社记者讨论军情 , 美军仗着自己军事力量雄厚 , 不停地在外面狂轰滥炸 , 这一次很不幸的指挥部被炸弹命中 , 在一阵轰隆耳鸣后 , 王扶之看见记者和三位同志已经当场牺牲 , 自己和另外两个幸存者也被埋在瓦砾堆里动弹不得 。
大家稳定神智后 , 相互鼓舞着挣扎着爬起来 , 好不容易拼尽全力爬出来后令人绝望的发现洞口早已被炸塌的石块封死了 , 没有一丝光线透进来 , 洞中的空气也越来越稀薄 。 大家仍然不放弃努力 , 找来能敲起来发出大声响的锅碗瓢盆瓶瓶罐罐使劲敲希望外面有战友能听到 。
然后 , 除了轰炸的炮声 , 外面还能听到什么呢?弹尽粮绝 , 大家只好把自己的尿液集中储存起来以备最后的挣扎 , 永恒的黑暗和临近的死亡笼罩着洞里的每个人 。
当彭总司令得知我师一得力干将不幸遇难时 , 命令工兵连要不惜一切代价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 将王扶之带回祖国 。
命令一下 , 工兵连的战友们没日没夜地挖土搬石 , 仍然不见几人的踪影 。
30多个小时过去了 , 大家都快绝望了 , 这时工兵连长看见瓦砾堆中飞出两只苍蝇 , 眼前一亮 , 身体一激灵 , 朝战友们大喊:“挖!快挖!这里有人!”
大家听到连长欢呼也激动起来 , 争分夺秒刨去障碍物 , 营救师长 。 果然 , 不久 , 战友们终于找到了已经奄奄一息的王扶之 , 迅速把他们抬出来抢救 。
正是这两只救命的苍蝇给王扶之带来了生命的希望 , 据说以后王扶之从不驱赶苍蝇 , 家里从来不放苍蝇拍 , 就是为了报答这两个信使的救命之恩 。
朝鲜战争结束后 , 国内国外暂时太平 , 王扶之也终于得以从战争中解脱出来 , 这时候的他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 , 还有不知道还健不健在的父亲 , 思念之情越来越意难平 , 于是交代好公务带着贴身警卫员 , 特地买了些粮食准备送给父老乡亲 。
从家乡火车站到老家要搭驴车行路 , 王扶之见一老车夫和自己父亲差不多岁数 , 于是坐上了他的车 。 近乡情怯 , 将军想多了解些家乡的情况 , 于是和老人攀谈了起来 , 老人得知旁边坐着的是一位老红军时也不免怆然起来 , 讲起自己30年前也有个儿子 , 偷偷离家参军 , 不知道现在是死是活?
王扶之听到这里心里一惊 , 连忙向老人打探他儿子的详细情况 , 谁知老者口中絮絮叨叨的往事竟然正是自己的童年!
王扶之潸然 , 老人不解 , 这时将军大喊了声:“爹!”老人也瞬间明白了 , 两人泪眼相顾胜过了千言万语 , 将军赶忙下车 , 让老人坐上车来 , 自己牵着驴往家的方向走 。
三十年的分别竟然以这样的方式重逢 , 人生真是比小说还精彩 , 家乡的景、家中的人都换了新面容 , 也许只有那黄土高坡的泥土朱颜永不改 。

离别家乡岁月多 ,
近来人事多消磨 。
惟有门前镜湖水 ,
春风不改旧时波 。
文/趣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