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略知唐诗的人,都知道“李杜”的名头,一个“诗仙”,一个“诗圣”,是唐诗江湖两位让人高山仰止不能超越的人物。大嘴读史
文章插图
李白才思敏捷、落笔惊人、声名远播。而比李白小11岁的杜甫写诗就像挤牙膏一样,看着让人着急,殚精竭虑写出来的作品,还屡屡遭人白眼,价值被严重低估。杜甫的诗被追捧根本就是死后的事情,这一点就像画坛的梵高一样。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李白和杜甫虽然在后世齐名,但同处一个时代,两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什么分庭抗礼、各自吸粉,进而惺惺相惜,而根本就是类似于大V和忠粉的关系,李白是大V,杜甫是李白的忠粉。杜甫的作品中提及李白的多达四十余首,“或赠,或寄,或忆,或怀,或梦”,比较出名的诗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白也诗无敌”等等,蹭热点、榜大V、抱大腿意图明显,真挚的仰慕吹捧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一诗中写下了“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的千古名句,“春树暮云更是成了歌颂友情的成语。
文章插图
再看看李白对杜甫的态度。古人写诗讲究“酬答”,你给我写了首诗,我得回写一首,互相夸奖,共同进步。但相比杜甫写了这么多关于李白的作品,李白只写了三首关于杜甫的诗,太不讲究了。这三首诗分别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和《戏赠杜甫》。当时,44岁的李白离开长安,开始游历天下。行至洛阳,碰到了33岁还郁郁不得志的杜甫,杜甫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不可遏制,各种出游陪同,各种诗酒安排,亲密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地步。短暂分别后,李杜又于第二年在山东重逢,共游齐鲁大地之后,在鲁郡东石门分手,李白南下,杜甫西归。临别之际,李白写了一首送别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分别之后不久,李白在南下江东之前,在沙丘城逗留期间,又写了一首怀念杜甫的诗《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这两首诗主题比较单纯,送别就是送别,思念就是思念,没有什么赞美杜甫的语句,更谈不上推崇。这样忠实的粉丝不在身边,不管是生活的舒适,还是心理的满足,各方面都有些不习惯,仅此而已。
文章插图
李白写给杜甫的第三首诗是尚有争议的《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据说,这首诗写于公元746年李白与杜甫在兖州最后一次相遇时。有人把这首类似打油诗的作品,解读成李白嘲讽杜甫写诗速度慢,但其实没那么阴暗,不过就是一个天才诗人在劝慰一个在诗歌中挣扎的文学青年,不要太苦了自己,生活并不只是诗歌,还有健康和远方。后世对这首《戏赠杜甫》颇多争议,认为是伪作,一来,此诗的文献来源不明,很突兀地出现在孟棨编纂的诗论著作《本事诗》中,而且孟棨也没有说明来源。二来,在史实方面,《戏赠杜甫》一诗与李杜交游经历不符。如果这首诗是伪作的话,那么李白写给杜甫的作品就只剩下两首了。
文章插图
后世齐名的李杜身处同一时代却有着天差地别的命运:一个是才华横溢,以匹夫而动九重,名满天下的旷世逸才,镶着金边的超级大V;一个却是初出茅庐,作品被严重低估,峥嵘未显,四处找人推荐的文学青年,看见偶像两眼冒星星的忠实粉丝。名位这东西,有时候要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看才行。
- 杜运燮|《西南联大现代诗钞》:一本书,一所名校,一个诗派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辛丽丽: 中国式的浪漫给了我无尽的灵感和震撼|名家谈开幕式 | 开幕式
- 中和节|三月·惊蛰迎仲春 春色正中分|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
- 遗址|罗马遗址出土谜样的面具,经过研究,发现罗马的戏剧和现代不一样
- 正定|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公布 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入选
- 专家们|殷墟大墓曾出土一个鼍鼓,古人制鼓为何不去甲片,让人至今想不通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
- 肯德基|00后大学生的「职业代吃」江湖:重新定义“吃软不吃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