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书生 浅析汉末鄱阳贼叛乱的原因


吕书生 浅析汉末鄱阳贼叛乱的原因
文章图片
日暮征帆何处泊 , 天涯一望断人肠 。 开篇依然要提醒大家要注意防护 。 前文梳理了汉末三国时期鄱阳的几次动乱 , 本篇来试着剖析下鄱阳地区屡屡叛乱的原因 。
首先看看鄱阳的地理位置 , 鄱阳郡是孙权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分割豫章郡新置的 , 就在豫章郡东部 。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新置新都郡 , 鄱阳郡则在新都郡、会稽郡的西侧 。 而扬州地区分布着大量山越 , 他们也被认为是古时越族后裔 。
“山越本亦越人 , 依阻山险 , 不纳王租 , 故曰山越”——《资治通鉴》注解
但到了汉末时期 , 这里不光存在着山越 , 也掺杂了很多宗贼 , 这是由众多宗族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势力 , 即所谓“合宗起贼” 。 一般由当地豪族兴修坞、堡、壁、垒 , 不光有军事用途 , 还能隐匿人口 , 不再向朝廷缴纳赋税 , 这种情况在汉末乱世中屡见不鲜 。
鄱阳也不例外 , 早在华歆担任豫章太守时期 , 就有当地宗帅阻拦华歆派来的长吏 , 这种举动与叛乱无异 。 只是宗贼林立 , 各方势力争斗不休 , 甚至还要拉拢当地豪杰 , 比如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拉拢的鄱阳人尤突 , 朱光担任庐江太守时也暗中联合鄱阳贼帅作为内应 。
“鄱阳民帅别立宗部 , 阻兵守界 , 不受子鱼所遣长吏”——《三国志·太史慈传》注引《江表传》
甚至周鲂在诈降的时候还特意找了一些鄱阳当地知名的贼帅 , 因为他们的名字连魏国都知晓 , 这才容易骗过曹休 。 名正言顺的时候叫宗族大姓 , 刀兵相见的时候就是宗贼了 , 本来吴国与当地豪族之间就存在着利益冲突 , 争来争去 , 核心要素还是在于人口 , 朝廷需要将这些人口纳入户籍 , 要求他们缴纳赋税 。
“又得恶民以供赋役”——《三国志·吕岱传》
【吕书生 浅析汉末鄱阳贼叛乱的原因】吴国名将大多有征讨山越的经历 , 战后处理往往伴随着“强者为兵 , 羸者补户” , 身体健壮者就充入军中 , 身体羸弱者就纳入户籍 。 鉴于鄱阳人劣迹斑斑 , 他们吴国早就被认定为“宿恶民”了 , 中郎将周祗试图在鄱阳郡募兵时 , 陆逊就指出这里的百姓“易动难安” , 很容易摇身一变成为贼寇 。
“逊以为此郡民易动难安 , 不可与召 , 恐致贼寇 。 而祗固陈取之 , 郡民吴遽等果作贼杀祗 , 攻没诸县 。 豫章、庐陵宿恶民 , 并应遽为寇”——《三国志·陆逊传》
检索了一遍《三国志》与《后汉书》 , 就没有一个鄱阳人在仕途方面留下记载 , 但《晋书》还是有些记载的 , 鄱阳人陶侃之父陶丹曾在吴国担任扬武将军 , 只能说鄱阳人在三国时期出名的都是那些宗帅首领 。 甚至陶侃还被温峤嘲讽过“溪狗” 。
不过鄱阳人也不是一直负阻不宾 , 他们曾在黄武元年(222年)配合发现了祥瑞“黄龙” 。 在周鲂试图诈降时 , 鄱阳宗帅们配合他引诱了魏国大司马曹休 。 虽然地方大族盘根错节 , 也有着较为强劲的实力 , 但终究阻挡不了吴国开发江南的脚步 。
“被命密求山中旧族名帅为北敌所闻知者 , 令谲挑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三国志·周鲂传》
如有疏漏 , 还望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