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谚语“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伯仁”是谁?因何而死?】这句谚语的意思不难理解,是说,“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伯仁最终因为我的怨恨而被人杀死,他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那么,这句谚语里提到的“伯仁”是谁?又为何而死呢?
文章插图
我们先来说“伯仁”是谁。
这句谚语“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
原文是,“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里面提到的“伯仁”,是东晋元帝时期的人物。
名叫周顗,字伯仁,出生于公元269年,汝南郡安城县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汝南县。
周顗的出身很好,是个贵族。用现在的话说,他算是一个官二代。
不仅如此,周顗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声誉,长的也好看,是当时的名士们推崇的对象。
他的父亲安东将军周浚,曾在灭吴的战争中立下战功,被封为武城侯。
周浚去世后,周顗作为长子,承袭了武城侯的爵位。
之后,周顗还担任过宁远将军、荆州刺史,护南蛮校尉,官至尚书左仆射。
周顗在被任命仆射的时候,曾有过“三日仆射”的称号,当时人们为什么这么叫他呢?
这是因为周顗极为嗜酒,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即便是在任职期间,酒醒的时候也不多。
偶然有一次,过去一起饮酒的好友从江北过来看望周顗。
周顗非常高兴,连忙拿出两石酒和好友一起喝,喝完后,两人双双醉倒在地。
第二天周顗酒醒,却发现好友已经腐肋而死。
虽然周顗是个酒鬼,但为人清正廉洁。
周顗死后被人抄家时,只收得一些旧棉絮,五瓮酒,数石米。
接下来,就要引出说出传世名话的人物了。
他就是王导,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的开国名臣。
出身名门的王导,同周顗自小就认识,是关系极好的朋友。
有一次,王导把头枕在周顗腿上,指着周顗得肚子,打趣地问道,“你这肚子里装的都是些什么呀?”
周顗笑着说,“这里面空空洞洞的,不过像你这样的人足可容纳数百个”,王导听了也不生气。
甚至王导的哥哥王敦,还救过周顗的命。
当时元帝司马睿刚到江东,周顗奉命担任宁远将军。
也是周顗运气不好,他刚上任,就赶上了建平流民傅密等人叛乱。
这活流民乱军,还把蜀地贼寇杜弢迎入到了周顗管理的地区。
这场叛乱极为惊心动魄,周顗一时间难以招架,很是狼狈。
后来陶侃(陶渊明曾祖)派遣部将吴寄带兵相救,周顗才得以在乱军手下逃过一劫。
后来,周顗跑到豫章去投奔王敦,王敦收留了他,也算是保住了周顗的命。
从此,周顗同王导、王敦兄弟的关系也愈发好了。
但这样一对关系极好的朋友,最后却因为误解,导致了王导一生的悔恨。
那么,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东晋王朝建立后,司马睿不满琅玡王氏的骄横,想削弱王氏一族的势力。
正好这时,王导、王敦两兄弟手握大权。
特别是王敦,认为自己文韬武略无人能敌,开始不服朝廷的管教,时不时对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
看到这般飞扬跋扈的臣子,司马睿很是恼火,于是更加不重用王敦,反而亲近宠信刘隗、刁协二人。
王敦看不起刘隗刁协,却又被司马睿疏远,也很生气。
于是,王敦起两万精兵,以反对刘隗刁协、替王导诉冤为借口,从武昌攻入建康。
王敦反叛时,刘隗向司马睿建议,趁此时机杀尽王氏一族,但司马睿没有答应。
王导听闻此事,极为惊恐,连忙带领王氏宗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请罪。
向司马睿哭诉说,“王氏家门不幸,出了王敦这个叛臣贼子,但我们与他不同,对陛下是忠心耿耿啊!”
王敦与朝廷关系紧张,受到牵连的王导怕司马睿就此诛杀王氏一族,只得每天带着宗族子弟到宫殿门前请罪,以示清白,没有与王敦通敌。
有一天,司马睿宣周顗入宫,王导看见后,大喊,“伯仁,我家几百口人的性命,全靠你了!”
没想到周顗像没听到王导说话一样,昂首走进宫去。
但周顗见到司马睿后,极力为王导开脱,表示王导一向忠君爱国,绝不会造反。
司马睿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让周顗留下来陪自己吃饭。
好酒好菜当前,周顗又喝得大醉,醉醺醺地告辞出宫。
跪在宫门外的王导,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情况,见周顗出来,连叫“伯仁,伯仁”。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