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侃史文人墨客独领风骚,古代“名人效应”:帝王将相“自带流量”( 二 )


秋叶侃史文人墨客独领风骚,古代“名人效应”:帝王将相“自带流量”
文章图片
乾隆皇帝
如果说以上的例子重点在于市井之臣获利颇丰 , 那么齐桓公好服紫则是利用广告成就国家大事的经典计谋 。
帝王的名人效应 , 重点在于利用帝王所代表的政治权力和天子必需的神秘感 。 帝王以国为家 , 百姓“举天下以奉一人” 。 帝王是尊贵的 , 同时又是神秘的 , 这样 , 在商品交易中将物品冠以御赐、御幸 , 往往收奇效 。 在官场上 , 也是“楚王好细腰 , 宫中多饿死 。 ”迎合皇帝的喜好十分重要 。 以读书人、官员为标杆
读书人之所以受追捧的原因 , 姑且容后介绍 , 这里不再赘述 , 回顾几则传唱既久的文人轶事 , 庶几可以展现文人的名人效应 。
《西溪丛语》载:“王羲之见老姥持六角扇卖之,因书其扇各五字,老姥初有难色,羲之谓曰:‘但云右军书,以求百金 。 ’姥从之,人竞买之 。 ”
文人是游走于朝野之间的 , 是儒道兼修的 。 “穷则独善其身 , 达则兼善天下” 。 有山中宰相 , 自然有东山岁晚;有权倾朝野 , 自然有朝令夕奉 。 这样在朝廷可以劝谏皇帝 , 在朝野也可以影响政令的群体 , 更适合充当皇家与百姓的润滑剂的角色 , 蛰伏养望 , 然后在必要的时候出山 , 安抚民心 。 学而优则仕 , 因此 ,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和官员 , 绝大多数时候是一体的 。 文人的名人效应 , 可以利用他在政治上的权威 , 可以利用他在文化上的卓绝 , 也可以利用百姓对他的崇敬、猎奇等 。 以古代各方面的突出人士为标杆
除了半官方的人物以外 ,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 , 也都尊奉这些充满本行特色的人物 。 比如 , 东方朔是相声的祖师爷 , 关二爷是镖局的镇局之宝 , 绣娘们供奉螺祖 , 梨园不忘李隆基 。
秋叶侃史文人墨客独领风骚,古代“名人效应”:帝王将相“自带流量”
文章图片
梨园不忘李隆基
私以为 , 这样供奉古代著名人物的做法 , 是古代中国的常态 。 著名的人物死后在民间常常可以成仙 , 进而可以接受供奉 , 提供庇佑 。 秦琼成了门神 , 关公变成武圣 , 都是这种常态的体现 。 表现在各行各业、三教九流 , 则是百姓借助这些名人的名气 , 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 , 同时给自己所在的行业营造一个“悠久的历史渊源” , 一个凝聚的中心 , 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导向 。 ——举例来说 , 相声并不是一个单纯娱乐的行业 , 相声和戏曲一样 , 在诞生之初 , 就隐约有“高台教化”的功能 , 力求在娱乐之余 , 刺贪刺虐 。 这样 , 一个有学识 , 有才华 , 同时风趣幽默却不得其用的东方朔就成为相声人理想的化身 。 名人群体中男多女少
此外 , 还应注意到 , 古代的名人中 , 男多女少 , 分布及其不均 。
究其原因 , 中国传统社会毕竟还是一个男权社会 ,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有的位置远远低于男性 , 在这种情况下 , 女性名人不仅难得 , 而且涉及的范围也有限 , 同时形象较为两极化 。
以当垆卖酒卓文君为例 , 她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很多男子也不能及的 , 但她与司马相如私奔的大胆是即使在妇女限制还很宽松的汉代也不免被人诟病的 。 于是 , 在父权掌握话语权的古代 , 卓文君的“名人效应”只能作为招徕顾客的招牌 , 她的大胆并不能引发女子的应和 , 也并不能喝退来自外界的恶意 。 古代的名人效应为何产生?有什么不同的氛围?
名人效应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心理现象 , 而考察古代的名人效应 , 它的产生则有更为具体的时代性原因 , 重点正在于古代这样一个广泛的时空概念和多变的氛围 。 首先是政治上的悠久传统邀请名人的引导
中国长久以来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优良传统和儒家的思想氛围 , 在这样的环境下 , 文人天生就是被百姓追捧的 。 才子佳人的社会性名人依靠作品和事业的传唱度、传播度成为了古代娱乐圈当之无愧的顶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