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没那么简单清政府为何突然“有钱了”,越挨揍越有钱?清末


历史没那么简单清政府为何突然“有钱了”,越挨揍越有钱?清末
文章图片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自从鸦片战争一声炮响 , 晚清王朝的历史 , 就是怎一个憋屈了得 。 除了隔些年挨个打 , 就是动不动挨个宰 , 简直成了人家案板上的弱肉 。 但就是这么一段悲戚戚的历史里 , 有一个“亮点” , 至今还被津津乐道:挨打的大清朝 , 怎么突然有钱了 。
乍一看去 , 1840年以后的大清朝 , 别看一直挨打 , “腰包”却真鼓得快:鸦片战争前的道光年间 , 清王朝的财政收入 , 已经下跌到每年三千八百多万两白银 , 比“康乾盛世”时的最高值缩水一千多万两 。 但两次鸦片战争挨过揍后 , 同治年间的清朝财政收入 , 就迅速突破了六千万两大关 。 待到甲午战争惨败 , 几年后又被八国联军打上门 , 惨遭“大放血”的清政府 , 1908年的财政收入 , 更突破两亿三千万两 , 堪称“越挨揍越有钱” 。
如此“突然有钱”的景象 , 自然离不开“洋务运动”等近代建设活动 , 以及晚清民族工商业的蓬勃发展 。
特别是“庚子国难”后的十年里 , 清王朝掀起“实业投资”的热潮 , 以《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里统计 , 1904年至1910年 , 中国新增加万元以上资产的新厂276家 , 增长率堪称清代之最 。 每年民族工业资本的增速更高达百分之十五 。 如此红火景象 , 不但给清政府带来财源 , 也让近代以来一些“专家”大唱赞歌 。 但问题是 , 大清 , 真如这账面上一样“有钱”吗?
不妨 , 瞧瞧下面三个事实 。
一、大清钱多 , 但外债更多
晚清挨打次数多 , 每次挨完打都要签不平等条约 , 内容除了割地就是赔款 , 赔到兜里没钱 , 当然就要向列强借债 , 这债当然不是白借 , 除了高昂的利息 , 还附带大量政治经济条件 。 这就是清末负担无比沉重的“外债”问题 。
历史没那么简单清政府为何突然“有钱了”,越挨揍越有钱?清末
文章图片
甲午战争前 , 清政府的“外债”还不算重 , 自从签了《马关条约》后 , 一笔笔“外债”就如大锅般扣来 。 比如为了支付《马关条约》的赔款 , 清政府向“俄法”与“英德”三次举债 , 名义上借了三亿两白银 , 实际到手两亿六千万两 。 连本带利要在四十五年内还六亿两 , 还要以中国的海关与江南的厘金做抵押 。 这一大笔“阎王债” , 中国一直从晚清还到民国 , 直到抗战打到惨烈的1938年 , 还“欠”着人家三百多万英镑 。
而要跟接下来的“庚子赔款”比起来 , 这一笔“阎王债” , 其实还算“小钱” 。 一场“庚子国难”后 , 清政府咬牙吐血签下《辛丑条约》 , 连本带息赔给列强超过十亿两白银 。 海关盐政等财税项目 , 更是统统抵押出去 。 除了要赔钱 , “钱袋子”还被人家牢牢捏着 , 彻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如此窘境下的大清朝 , 就算手里的钱再多 , 也是列强们随意拿捏的“提款机” 。
而且为了多找大清“提款” , 各路列强们也绞尽脑汁 。 比如甲午战争后的“英德借款” , 就以严苛的条款规定 , 禁止清王朝“提前还款” , 为的就是每年利滚利的高额利息 。 《辛丑条约》签订后 , 列强也玩起了花样 , “赔款”的本金是从1902年开始算 , 但利息却要从1901年7月开始算 , 只这一样 , 清政府就要多赔一百多万两白银 。
历史没那么简单清政府为何突然“有钱了”,越挨揍越有钱?清末
文章图片
甚至“庚子赔款”每年的赔款数额 , 也要和是年的“国际汇率”挂钩 , 如果白银贵 , 就用白银支付 , 法郎成了硬通货 , 大清赔偿的白银 , 也要再兑换成“法郎” 。 如此进进出出 , 大清“不知不觉”又被宰割了一大笔 。 尤其无耻的是 , 1905年国际银价下跌 , 清政府除了要“兑换支付” , 还要额外掏出八百万两白银 , 来贴补列强的“损失” 。
如此“花样宰割” , 看似“有钱”的清王朝 , 每年到手的钱再多 , 大多也不过手里焐一下 , 没焐热就赔出去 。 晚清最后十年 , 财政收入“连年飙升”的清政府 , 每年亏空三千万两 , 年年入不敷出——落后何止要挨打 , 还要挨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