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鲜为人知的藏族远征军,维护清朝最后的体面,代价是永不归乡( 二 )


奕经认为“五虎扑羊”之计再加上头戴虎皮帽的藏族远征军为先锋清军自然会大获全胜 。
为此 , 奕经制定了三路出击的战术 , 决定水陆并进 , 一举收复定海、镇海、宁波三城 , 藏兵被安排在宁波和镇海两路清军中作战 。
血战宁波“五虎扑羊”固然可笑 , 却也隐藏清军想要争胜之心 。 当夜四更 , 按照部署 , 清军准时发动进攻 , 藏军大金土司阿木攘奋勇争先 , 主动要求打头阵 , 他们被安排带领手下百余名藏族士兵攻打宁波西门 。
攻击令下达后 , 身手矫健的藏兵得到预伏在城内的“精壮”的内应配合 , 擒杀南门英军哨兵 , 破坏了架在城上的火炮后打开城门 , 清军攻入城中 。
擒贼先擒王 , 藏兵一马当先 , 直奔城中英军指挥部 。 不料 , 英军指挥部“门坚墙高” , 又有重兵把守 , 清军难以通过传统方式攻入 , 又没有大炮等攻坚武器 , 一时被阻在外 。
英军占据高处 , 用先进火力将清军击退到宁波城狭窄的街道里 。 随即英军又爬上临街的屋顶对准拥挤在街心的清军进行射击 。
近代作战 , 已不仅是凭勇气和单兵武力可以取胜 , 战场决胜的关键是指挥官的素质和火力的差距 。
论单兵近战 , 藏兵并不惧怕英军 , 但已完成近代化的英军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
清军冒着弹雨发起强攻但毕竟火力太弱始终无法前进 。 指挥和制度上的差距决定了胜负 。 不久英军拉来大炮轰击 , 清军指挥官不懂疏散 , 大队人马拥挤在街道上 , 英军的炮弹准确落入人群 , 造成惨重伤亡 , 阿木镶和他率领的百余名藏族士兵全部为国捐躯 。
事后 , 曾有英国军官记载:

“他们的尸体厚厚地乱摊在四旁 , 据说他们曾经决定不战胜即战死 。 他们的帽子是用老虎皮制的 。 ”
这些正是死战不退的藏族勇士 。
镇海之战宁波之战打响的同时 , 镇海一路清军也发起了进攻 。
【[清军]鲜为人知的藏族远征军,维护清朝最后的体面,代价是永不归乡】镇海之战藏兵的统领是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 , 他们作为清军将领朱贵的先锋 , 目标直指招宝山上的要塞威远城 , 攻下威远城则可以控制江面和城内 , 这是个战略要点 , 威远城不取 , 镇海不能下 。
威远城陡峭 , 哈克里率藏兵仰攻 , 这正是藏兵所长 , 他们敏若猿猴 , 在英军的枪弹中闪转腾挪 。 英军虽有大炮 , 但灵活的藏兵凭借山势隐蔽 , 炮弹命中率极低 。 眼看藏兵即将攻下威远城 , 背后却遭到江中英国军舰舰炮的轰击 , 清军对军舰完全没有办法 , 只能任其发炮 , 前后受敌之下 , 藏军也无法支撑 , 只得撤退 , 集结到慈禧大宝山进行防御 , 威远城之战功亏一篑 。
英军缓过神来 , 决心报复 , 打探到朱贵以及藏军驻扎在大宝山 , 英军在3月15日出动三路人马2000余人 , 夹攻大宝山、
大宝山上 , 只有朱贵和哈克里等率领的镇海之战中撤下来的500多清军 。
英军兵力既多 , 火力又有优势 , 朱贵和藏军已成一支孤军 , 面对的是必败之局 。
鸦片战争虽然英军对清军形成碾压之势 , 但不可否认 , 在局部战斗中 , 清军也不全是一触即溃 , 不少清军基层官兵抵抗外敌的战斗意志并不弱 , 也愿意为国效死 , 只是由于领导层、统帅层的差距造成了他们的悲剧 。
大宝山就是如此 , 以藏军为主的清军在朱贵、哈克里率领下与优势英军进行了10个多小时的血战 。 朱贵右臂被炮弹炸断仍指挥战斗 , 中弹殉国后朱贵之子朱昭南接替指挥 , 父子皆战殁于大宝山 。
哈克里率藏兵坚持到了最后 , 直到英军冲上阵地 , 他奋力拔刀近战 , 最后身中数枪倒地 , 大宝山清军将士全军覆没 。
虽然自身覆灭 , 清军还是凭无畏的勇气给英军造成了很大杀伤 。 根据《宁波市志》记载 , “次日 , 英军装尸5船退往宁波、运尸定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