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磊趣闻人生是一次没有终点的流浪,《德州巴黎》:断舍离只是虚幻

德州巴黎 , 一个让人浮想联翩也让人容易误解的名字 。
“新德国电影四杰”之一的大导演维姆.文德斯 , 在上世纪80年代要拍一部以欧洲人视角来表现美国人生活的电影 , 开拍之初 , 文德斯迟迟找不到理想的拍摄地点 , 编剧山姆?夏普德告诉他:“在德州便能看到美国的一切” , 于是他们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找到一个地方 , 叫巴黎 , 这个美丽片名由此而来 。
磊磊趣闻人生是一次没有终点的流浪,《德州巴黎》:断舍离只是虚幻
文章图片
维姆.文德斯被评论家称为导演中的“人类学家” , 他一直在刻画一代人的寂寞、孤立与迷惘 。 文德斯的电影“一直在路上” , 因为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公路片 , 在路上寻找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是永恒的母题 , 《德州巴黎》也是如此 。
《柏林苍穹下》是文德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 但是《德州巴黎》才是最能代表他个人风格和一直所追求的精神内涵的电影 , 这部电影摘取了第3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桂冠 , 为他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声誉 。
01《德州巴黎》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主题看 , 都寓意了回归和流浪两种相对应的涵义 。 男主角特拉维斯在流浪途中被弟弟沃特找回 , 从德克萨斯州到洛杉矶 , 再回到德克萨斯州 , 隐喻了特拉维斯回归现代社会 , 又因为寻找心目中的乌托邦而自我放逐的过程 。
磊磊趣闻人生是一次没有终点的流浪,《德州巴黎》:断舍离只是虚幻
文章图片
德州到洛杉矶——荒野到现代社会的回归 。 婚姻失败和家庭解体使特拉维斯精神上临濒崩溃 , 在荒野流浪的4年让他几乎失语 , 对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 。 被沃特带到了繁华的大都市洛杉矶后 , 特拉维斯与文明社会显得格格不入 , 几乎成了现代生活的局外人 。 在与儿子亨特的相处过程中 , 他放下了过去的偏执 , 融入新的生活 , 努力与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 。 这种回归既是身体上的 , 也是精神层面上的 。
“巴黎”象征了一种精神乌托邦 。 特拉维斯在长久的沉默之后 , 第一句话说的是“巴黎” , 这个心心念念的并不是法国的时尚之都 , 而是德克萨斯州中部的一块荒芜之地 。 这是他父母恋爱并孕育和诞生了他的地方 , 是他和妻子在婚姻最甜蜜时买下的地方 , 是他因忌妒而犯错的地方 , 因此德州的巴黎对于特拉维斯来说是一个代表了生命、爱情与存在的地方 , 充满神圣感 , 是一种精神寄托 。 在电影的最后 , 特拉维斯在妻儿团聚后 , 自己默默离开 , 再次一个人上路 , 不同的是 , 这次不是流浪 , 而是朝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前进 , 这是一种解脱 , 更是一种超越 。
“巴黎”是一种乡愁 。 电影中的特拉维斯是现实中文德斯的化身 , 特拉维斯终其一生苦苦寻找的巴黎 , 是文德斯电影探索曲折历程的写照 。 文德斯的巴黎是法国的巴黎 , 这座城市和他成名的“旅行三部曲”(《爱丽丝漫游城市》、《错误的举动》、《公路之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 是他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 。 如果说电影是一场虚拟的梦 , 那巴黎就是梦开始的地方 , 因为这是戈达尔、特吕弗等伟大造梦者起步之地 。 文德斯在上世纪70、80年代到美国拍片后 , 感受到了诸多不适应 , 过于商业的电影制作理念、制片人中心制让他越发怀念欧洲的艺术氛围 。
因此 , 无论是法国的巴黎 , 还是德州的巴黎 , 对文德斯而言 , 都是实现艺术理想和自我价值的心理地标 , 寄托着文德斯对欧洲的浓浓乡愁 。 有趣的是 , 电影的剧情照进现实 , 在拍完《德州巴黎》的1年后 , 文德斯像特拉维斯一样放下一切孤身上路 , 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 拍出了那部名扬天下的《柏林苍穹下》 。
02
如果说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空虚 , 那文德斯的电影则反映了欧美80年代这一代人的精神彷惶 , 他的电影少不了公路 , 主人公一直在路上迷失、归来、离开 , 寻找人生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