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特写:贵州武陵山区扶贫车间援建忙


 【武陵山】特写:贵州武陵山区扶贫车间援建忙
文章图片
4月25日,沙沱社区搬迁群众在大龙开发区援建的扶贫车间里工作。新华社采访人员向定杰摄
新华社贵阳5月6日电(采访人员向定杰)地处黔渝边区、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是贵州省9个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之一。
为集中兵力打好“歼灭战”,今年3月,铜仁市提出已脱贫的9个县、2个经济开发区结对帮扶当地产业发展。日前,采访人员在沿河县城边的沙沱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目睹了铜仁高新区、大龙开发区“比拼”援建扶贫车间的情形。
组装打火机配件、编制汽车坐垫……来到大龙开发区帮扶的扶贫车间,两条流水线上三十多名群众手上动作飞快。
“每天能做七八张坐垫,刚开始拿四五十块,后面可以拿八十。”谈起现在家门口的工作,搬迁群众田红秀高兴地说,钱虽然没有外出打工多,但是可以照顾家庭,自己很满意。
“这个学起来快!”在现场指导的师傅杨琴一边翻看表册一边说,来务工的人员都是搬迁户,年纪五六十岁的占多数。
据了解,杨琴所在的公司总部在260多公里外的大龙开发区,开小货车过来要4个小时左右。虽然距离远了,但企业成本并没有增加,因为离劳动力、原材料更近了。
“车间从筹建到运营,只用了20天。”大龙开发区招商局局长张金峰自豪地说。为了带动更多人就业,目前他们还在加紧建设一个规模更大的扶贫工厂。
循着室内装修声,采访人员又来到几百米外的另一个扶贫车间。“我们正在装修的是一个‘四点半课堂’和‘新市民夜校’,这样便于搬迁群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铜仁高新区组织人事部招工就业中心负责人、沿河工作组联络员唐学芬介绍。
按照他的设想,他们援建的扶贫车间更像是一个社区微企业产业园。为达到这一目标,唐学芬总结了“4线1面”工作法,即通过建立“8小时上班+2小时加班”就业生产线、8小时就业生产线、灵活就业生产线、弱势群体就业生产线、居家生产就业面来推动多人群就近就业。
【 【武陵山】特写:贵州武陵山区扶贫车间援建忙】“未来我们也不会满足于简单加工,而是要往年轻化、知识化方向发展,要提升职业技能,让群众收入更高。”站在几块介绍工作进度的展板前,唐学芬说。
“很感谢也很佩服他们。”沙沱社区党支部书记崔永飞介绍,目前社区共有搬迁群众799户3740人,其中贫困户508户2374人,目前已有3个地方援建的扶贫车间投产,能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200余个。下一步,他们将创造更多岗位、吸纳更多就业,真正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