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仓你确定你知道该怎么喊妈?,如果穿回古代
明天就是母亲节啦~
仓仓在这里预祝全天下的母亲们
节日快乐 , 容颜永驻 , 幸福到老!
文章图片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有趣的巧合 ,
似乎世上牙牙学语的宝宝们叫妈妈 , 都是喊的类似“ma”的这个音 。
相关研究者告诉我们:“(孩子初期)最早出现的音不外乎/ma/、/pa/、/da/、/ta/ , 出现的先后顺序更多地与发音难度有关 , 而不是与语意有关 。 ”
所以最开始其实是因为宝宝喊“ma”要吃的 , 然后“ma”这个音才被人们赋予了母亲的含义 。
文章图片
当然 , 喊“妈”可不是我们现代人的专利 。
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一个写作“母” , 读作“ma”的字 。
只是后来书面语和口语逐渐分化 , “母”有了新的“mu”的读音 , 而“ma”却成了流于口语的无字音 。
如今我们发现的“妈”字 , 最早则是出现在南朝梁·顾野王所撰写的字典《玉篇》之中 。
文章图片
▲最早的“母”字
为了表示对母亲大人的爱意 , 我们除了喊妈之外 , 总爱撒娇地喊些“老妈”“妈咪”“母上大人”之类的昵称 。
然而其实 , 古人的“花式喊妈”也不遑多让 。
家家/阿家
《北史·南阳王绰传》中说:“(北齐南阳王高)绰兄弟皆呼父为兄兄 , 嫡母为家家 , 乳母为姊姊 , 妇为妹妹 。 ”
南北朝时期 , 北齐南阳王高绰和他兄弟们叫父亲为“兄兄” , 叫母亲为“家家” , 叫奶娘为“姊姊” , 叫妻子为“妹妹” 。
习惯了现代家人称呼叫法的仓仓 , 看得头晕
除了家家 , 《南史》中还记载了称呼母亲为“阿家”的文字 。
南朝的范蔚宗在临刑前曾对母亲说道:“罪人阿家莫念 。 ”大意就是劝慰母亲别再挂念他这个罪人了 。
文章图片
社
《淮南子·说山篇》中记载:“东家母死 , 其子哭之不哀 。 西家子见之 , 归谓其母曰:‘社何爱 , 速死 , 吾必悲哭社 。 ’”
汉朝的时候 , 江淮一带称母亲为“社” 。
当时某地东边一户人家的母亲去世了 , 他儿子哭得伤心欲绝 , 西边那户人家的孩子看见了 , 就跑回去对自己的妈妈说:“妈妈你还留恋什么呢?快点死吧 , 我一定也和东家的孩子一样为你痛哭 。 ”
这熊孩子果然还是缺少“社会的毒打” , (你妈妈的鸡毛掸子已经蠢蠢欲动了)
文章图片
姐
《广雅》云:“姐 , 母也 。 ”
汉朝的许慎在《说文》一书中说:“姐本蜀人呼母之称 。 ”
意思是说 , 四川人称呼母亲为“姐” 。
称父为兄 , 唤母为姐的习俗似乎不止四川人有 , 《四朝闻见录》就写到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宋高宗也称自己的母亲韦太后为“姐姐” 。
文章图片
萱堂/北堂
孟郊《游子》:“萱草集堂阶 , 游子行天涯 。 慈亲倚堂门 , 不见萱草花 。 ”
古人在诗中常用“萱堂”和“北堂”来称呼母亲 。
这起源于《毛诗·伯兮篇》中的一段话:“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 注云,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 。 ”
【匠仓你确定你知道该怎么喊妈?,如果穿回古代】这里的谖草 , 就是萱草 , 古人认为这是一种能使人忘却忧愁的花草 。
因为北堂地处幽阴 , 宜种萱草 , 后来又用来指母亲居住的房间 , 久而久之 , “萱堂”与“北堂”便成了母亲的代称 。 而且其中似乎也寄托了几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 。
- 青橙故事但我知道我是完美母亲”,“我离婚、不做饭
- 爱太阳的喵想要服盆缓苗快,这些“禁忌”要知道,君子兰移栽
- 毛毛虫的秘密就知道其地位,这些冷知识你可能还不知道吧,看了大臣的官服
- 镜中月知道原因后却只能同意骂的对,接爷爷吃饭却无故挨骂
- 野钓这3个时辰钓,最容易上鱼,秋季最好钓鱼
- 止一为正传统文化的演变,你知道多少呢,思想的源头是“心”中智慧的体现
- 弦断人不散你知道吗?,你只知道秦始皇烧书吗?隋朝、清朝也烧过书
- #日军#日军最害怕的两个省,其中一个从没出过一个汉奸,你知道是哪个省吗?
- 花卉大全别挤着玩,更多用途你知道吗?,快递箱里的气泡膜
- 古时候为什么还不让黛玉出家?,林如海明知道黛玉的病治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