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宁古塔”有多恐怖, 为何满清官员宁死都不去( 二 )


为何宁古塔是清初最主要的流放地之一?
在清朝初期 , 流放的地点主要是包括今天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在内的东北地区 。 东北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 , 更重要的是 , 那里一直在清政权掌控中 。 把不放心的政治人物流放到一个放心的地方去 , 这也许是中国历代当权者共同遵循的一个规则 。 而且其他的地域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 , 南方没有完全控制 , 那更何谈西北了 , 所以主要的流放地就是到东北 。 而且鉴于当时的中俄关系 , 为防范沙俄的侵扰 , 让犯人们戍守边疆也是出于国防需要 。
清代东北地区的流放地很多 , 最初 , 犯人被遣戍沈阳、尚阳堡 , 后来到吉林乌拉、宁古塔 , 最后又到黑龙江瑷珲、齐齐哈尔等地 。 其中 , 最著名的流放地是宁古塔 , 也就是今天黑龙江省的海林和宁安市 。 仅在清初的顺治年间 , 因科场案、浙东通海案以及文字狱等就有数千人被流放到东北地区的宁古塔 。
流人们对宁古塔所做的贡献有哪些?
来自中原以及江南的流人们来到这里后 ,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里萧条、荒芜的状况 。
流人们摒弃东北原始的耕作方式 , 把内地的先进的耕种技术带到了这里 , 使粮食产量得以极大的提高 , 粮食品种也由原来的四、五种增加至十余种 。 尤其在土地开发上最为显著 , 据不完全统计 , 至雍正初 , 宁古塔将军所辖可耕种的土地也达到了原来的十倍 。 明末最后一位兵部尚书张缙彦流放宁古塔后 , 将中原蔬菜、花卉种子及农业耕种方法也带到这里 , 被当地人尊为“域外群尊五谷神” 。
宁古塔地区原来店铺很少 , 几乎没有贸易活动 , 流人杨越建议宁古塔将军建立皮毛人参互市贸易场所 。 仅一年时间 , 宁古塔就开设了30多家贸易货栈 , 人参、蘑菇、毛皮等都得到了交换、出卖 , 并很快吸引了盛京、吉林乌拉等地的客商 。 吴兆骞的儿子吴晨臣二十多年后在《宁古塔纪略》中有这样的描述 , “货物客商络绎不绝 , 居然有华夏风景” 。 可以说 , 宁古塔的商业贸易是从流人开始的 。
医药卫生方面 , 流放宁古塔的吕氏家族应该说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 。 雍正年间震惊全国的文字狱案 , 是因吕留良的反清思想而起 。 雍正十年 , 吕留良在死后49年惨遭开棺戮尸 , 其孙辈发往宁古塔 。 全族12户111口人背井离乡 , 踏上走向塞外边关的远行之路 , 雍正十一年冬到达宁古塔 。 宁古塔土著满人崇信萨满教 , 有病多采用一些土办法 , 而吕留良的孙子吕懿兼擅长医术 , 于是他开始在本地行医 , 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 也改变了当地落后的医疗环境 。 据史料记载 , 他曾被任命为宁古塔戍所的医官 , 后来清廷下令不许流放人员任官 , 才被免职 。
据记载 , 吴兆骞离开北京时用牛车带了上万卷书 , 他和流人杨越一起利用这些千里迢迢带来《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书籍 , 开设“读书草堂” , 对当地人进行文化教育 。
流放宁古塔的名人都有谁?
顺治十五年(1658年)因江南科场案而流放三年宁古塔的方拱乾写了近千首诗 , 几乎每日都要写一首诗 , 不仅有他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 , 在谪居地的许多小事也被收入诗中 , 编成《何陋居集》 , 这是宁古塔最早的诗歌集 。
流人吴兆骞在宁古塔谪居二十多年 , 发挥其“江左风味”的笔法 , 他的许多诗作都有戍边卫国之内容 , 是讴歌戍边将士们的塞外绝唱 , 其中《秋笳集》赞颂的是大将军安步海东抗击罗刹 , 还有讴歌山川之美的《长白山赋》等等 , 可以称之为不朽之作 。 他的书信集《归来草堂尺牍》 , 更让我们深刻了解了流放文人在宁古塔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平日里度日如年 , 对家乡无尽思念 , 对父母大人祈盼平安 , 与友人诗歌唱和 , 都一幅又一幅地展现于后人面前 。
自古以来宁古塔的山川大地留下的名字 , 多为当地土著人以民族语言所记述的 。 而明代末的兵部尚书、河南新乡人张缙彦游历了宁古塔新旧两域周围的山川、村落、河流等 , 为之重新命名 , 增加了这些山川的文化底蕴 , 这些默默存在于亘古荒原上的河流大山有了自己的名字 , 被收入到他的《宁古塔山水记》之中 。 他又对宁古塔的风土人情和富饶物产做了十分详细的记录 , 让关内人了解了这塞外的山水、塞外的村庄和民俗、塞外非常丰富的物产 。 今天我们要了解宁古塔之山水 , 必读《宁古塔山水记》 , 文章虽不多 , 但内涵博大 , 包含宽广 , 而且文词优美 , 笔法简练 , 不仅是宁古塔乃至黑龙江最早的山水游记和散文集 , 而且是一部优秀的地域文集 , 为宁古塔地域研究提供了内容翔实的佐证 。 许多在正史中找不到的资料多可以在此记中得到 , 可以说它是历史的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