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霸:老师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在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坏事( 二 )


(教科书上匡衡的故事)小时候匡衡家里穷 , 只能一边打工一边支付学习的费用 。 之后进入太学参加「射策」 , 也就是古代的考试 , 考了九次才中了一个丙科 。 原因竟然是因为他考试的时候跑题了 。
在西汉的时候 , 射策过甲科能当「郎中」 , 过乙科的能当太子舍人 , 像匡衡这样只中了丙科的只能当郡国中的文学掌故 , 掌文学及礼乐制度等典章故事 。 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毕竟匡衡这个野路子出身的学生怎么能比得过其它有着深厚家学渊源的人 。
不过也可能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 匡衡开始奋发图强 , 将所有的儒家经典都研究的透透的 , 慢慢得到了一些名声 , 被推荐给了并不怎么对儒学感冒的汉宣帝 。
不过即使这样 , 匡衡依旧是得到了当时儒学大家萧望之和太子刘奭的赞赏 。
(电视剧中的萧望之)
可以说匡衡的仕途是从汉宣帝去世之后开始的 , 但是除了他的学识之外 , 匡衡能够上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当时候的政治斗争 。
汉宣帝留给汉元帝的托孤大臣有三位 , 除了萧望之和周堪这两个儒家之外 , 剩下的一个就是外戚史高 。
史高虽然是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 皇帝之下的第一人 , 但是汉元帝却更喜欢萧望之这个儒学宗师 。 固然有史高是旧外戚的原因 , 但是更主要的是汉元帝本人喜欢儒家 , 所以就对萧望之更加看重 , 可以说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
(汉元帝刘奭剧照)于是有人就给史高提建议说这样下去不行 , 咱也提名一个贤才一来展示自己宽阔的胸怀 , 二来靠着匡衡的名气赢得士子们的跟随 , 三来等匡衡发达还能忘了咱们吗?
所以 , 匡衡就成为史高对抗萧望之的一个砝码 , 在滚滚洪流的裹挟之下走上了历史舞台 。 这的的确确是给匡衡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 , 他数次向汉元帝建言献策 , 官位也是越做越高 , 直到当了丞相 。
当了丞相的匡衡和之前的匡衡完全就变成了两个人 。
(凿壁偷光的雕塑形象)
大变样匡衡自己发达之后的糊涂事做了不少 。
宦官石显那个时候很受汉元帝的宠信 , 认为自己离了石显就不行 。 直到后来整个朝政都被石显这个宦官给把持 , 直接将汉元帝信任的萧望之给弄死 。 而匡衡这个时候连个大气都不敢出 , 唯唯诺诺 , 石显说一他肯定不敢说二 。
但是到了汉成帝继位之后 , 匡衡见石显没有了汉元帝这个靠山 , 直接就对石显发起了攻击 。 不过这也让一些人感到很不满:你现在才弹劾石显 , 早些你干啥去了?于是一篇洋洋洒洒对于匡衡行为不满的文章就摆在了汉成帝的案头上 。
匡衡见这样子心里怕啊 , 生怕这是什么计策 , 连忙认罪 , 祈求告老还乡 。
(汉成帝刘骜)
这个时候的匡衡已经从一个痴痴学者成长为了一个知道钻营和保身的老道政客 , 在宦海的沉浮中不由自主 , 陷入一轮又一轮的权力斗争之中 。 甚至他自己就变成了斗争的中心 。
说起匡衡和石显这哥俩 , 就不得不提他们坑害陈汤的事情 。 陈汤大家都应该熟悉 , 那句「明犯强汉者 , 虽远必诛」就是出自他口 , 名垂千古 , 简直就是提振士气的不二名句 。
(陈汤与甘延寿)
结果嘛 , 石显和匡衡这哥俩见陈汤、甘延寿在外立下大功 , 回来必定是加官进爵 , 成为朝廷的又一个中流砥柱 。 所以肯定会对这哥俩把持朝政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 毕竟这哥俩都是在朝廷上耍笔杆子的 , 没信心能赢过陈汤这个战场上厮杀过来的猛人 。
于是石显和匡衡就一起上奏 , 说什么陈汤假传圣旨 , 开了这个头边境就永无宁日之类的话 。 结果汉元帝迫于石显和匡衡这哥俩的势力 , 就将陈汤闲置下来了 。
(汉成帝刘骜日日贪恋美色 , 哪有心情管这些)到了汉成帝继位 , 匡衡逼走石显之后 , 还是害怕陈汤 , 直接一封奏章又将陈汤这码事情给提出来了 , 说辞还是那套说辞 , 汉成帝也不敢惹匡衡这个前朝元老 , 直接将陈汤免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