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周刊全球经济危机下的货币角力( 二 )


中国改革开放后实施的外汇政策较好地解决了贸易出口中的销售产品利润的问题 , 国内企业在外汇管制下实施结售汇制度 , 企业把赚取的外汇通过结汇 , 暂时交给国家保管 , 使用的时候通过银行售汇拿回来 。
中国选择何种币值能够稳定的货币至关重要 。 毕竟“结售汇制度”的本质是创汇企业把手中的外汇暂时交给国家保管、要使用的时候就应该能够完璧归赵般地拿回来 , 但是假如该企业用1:6将美元结汇给了国家 , 等到企业要需要用外汇的时候 , 却要按1:8的汇率用人民币买回来 , 那么它就亏大了 。 国家结售汇的信用就丧失了 。 因此 , 中央银行有责任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 而汇率稳定的前提是选择那些具有可靠的储藏功能的硬通货 。
在疫情的冲击下 , 中国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 外汇供求保持基本平衡 , 外汇储备货币以美元为主 , 也有少部分分散在其他币种上 。 但美元指数走强 , 部分非美元货币相对美元汇率下跌 , 导致一些主要国家资产价格出现大幅调整 。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发言人称 , 在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下 ,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有所下降 。 一季度外汇储备减少473亿美元 , 而2020年年初为31079亿美元 。 显然是那些非美货币贬值造成的损失 。 计算可知 , 非美货币仅仅占中国全部外汇储备总额的6%左右 。
高息维稳人民币
一种国际货币被各国的政府和贸易商广泛青睐 , 充当储备货币 , 其对货币发行国而言 , 重要的、首当其冲的好处是货币发行的成本很低 , 以至于能够收取货币价值与货币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利润 , 又称铸币税 , 同时又提升该国的软实力 。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当一种国际货币被抛售或者被大量的吸纳 , 两者之间的临界点是在汇率与利率的比较中获得平衡 。 当下 , 通常负利率的货币背后是其币值的坚挺 。 换言之 , 持币者预计该种货币的汇率稳定乃至升值可以覆盖持有该货币的票据利率的损失 。
2019年年底 , 全球负利率债券的规模超过17万亿美元 , 相当于全球GDP约20% , 以及全球投资级别债券的30% 。 日元、欧元、英镑的国债负利率现象 , 在于这些国家的央行通过利用较低的利率 , 甚至负利率打造一个弱势货币 , 以维护本国经济的出口竞争力 。 但这些国债依旧得到市场青睐 , 则在于购买者在平衡利率与汇率之间来决定取舍 。 2019年年末 ,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发行了三个月期的企业债券 , 其收益率仅为0.0000000091% , 这意味着投资机构用10亿日元买入上述债券后 , 持有到期日10亿元仅仅能够拿回1日元的利息 , 但是这样的债券居然也能发出去 , 这主要得益于机构投资者对日元币值稳定、甚至升值的信心 。
截至2019年12月 , 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 , 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总量增加至6.41万亿元 , 较2018年年末增加15657.01亿元 , 同比增幅达32.3% 。 境外机构对人民币债券的持有 , 主要集中在国债(59%) , 其次是国家开发银行债券(23%)与同业存单(11%) 。
人民币之所以对境外机构产生盯盘的吸引力 , 在于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对美国国债存在利差 , 据测算 , 以2019年年底中国十年期国债为例 , 在扣除汇率风险对冲操作成本后的实际收益率将达到2.55% , 较同期美债与德国债分别高出大约80个基点与260个基点 , 这些国际金融机构只需动用1.5倍的资金杠杆进行投资 , 就能实现年化3.4%的收益目标 。
【证券市场周刊全球经济危机下的货币角力】各国央行谨慎应对危机
各国应对此次疫情 , 基本上是“放水”与“派钱” , 或者是“稳外贸促出口”的套路 。
其一是近期美国、欧洲、英国、日本等经济体央行步调一致 , 实行疫情期间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 其二是各主要国家对企业的信贷支付援助和各种形式的生活救济 。 这些财政刺激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 , 其货币的购买力外溢不言而喻 。 例如美国给民众派钱 , 民众在当地超市购物 , 而超市则通过世界贸易商在全球采购商品 。 因此 , 货源持续充足 , 美国的物价并没有上涨 。 同时由于美元的升值 , 以至于美元的单位购买力在国际市场大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