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道融资千万 他坚持5年的“上天”计划竟与马斯克不谋而合:为32.2亿人接入互联网( 二 )


找到了切入卫星领域的方向 , 陈津林开始做更加详细的市场调研 , 他发现这条“卫星商用”赛道已经有不少玩家 。 因为技术领域的限制 , 从业人员分布特点非常明显 , 都是航天领域原有从业人员或者教职人员 。
陈津林认为 , 相较贯彻可靠性第一的航天领域专家而言 , 他这个全栈软件工程出身的“门外汉”可以找到兼顾的道路 。
从不被看好 到与马斯克不谋而合
但这种“前沿”却在前期为陈津林带来了不少麻烦 。
2016年秋天 , 第十次方案评审上 , 专家又一次委婉的提出了这个方案的不可行性 , 难点、突破点太大 。 “我坚信 , 作为空间机器人的卫星需要计算能力 , 但专家都认为这很难实现 , 或者不是我能实现的 。 ”用户需求和方案设计人员中间隔着卫星制造商、卫星运营商、网络运营商、电信运营商、地面设备商等 , 双方很难理解彼此的痛点 。
“其实现在的卫星上也是有芯片的 , 大概是90年代左右计算机的算力 , 但是为了可靠性 , 专家不会选择主动提出对芯片的需求 , 更多是用经过多年在轨验证的 , 能用更保险的机械配件 , 就用机械 , 这确实是保证可靠性的通用方法 。 ”他解释道 。 “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保证高可靠性条件下 , 实现低成本、高性能的突破 。 ”
过往的经验一次又一次提醒着他 , 被否定往往是件好事 。 提出的是技术问题就解决技术 , 有细分的问题出现就各个击破来解决 , 最终方案也就不难实现 。
于是 , 2017年12月 , 他注册北京前沿探索深空科技有限公司 , 简称最终前沿 。 “最终前沿”出自《星际迷航》:“Space, the final frontier.” 人类最终的前沿、最后的疆界就是隔着大气层无边无际的太空 。
自公司成立以来 , 最终前沿团队一直在完善低轨互联网星座的整体方案 , 进行数字卫星单星、卫星载荷的研发 。 主要产品为具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卫星(包括整星、卫星载荷、高通量QV频段星载有源平板相控阵天线、高频相控阵射频全套芯片、卫星控制系统等)以及由计算卫星组成的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网络方案 。
2018年 , 最终前沿完成了卫星载荷方案的设计、卫星星载软件的开发、卫星星座网络的论证;2019年开始载荷方案的加工生产和进 , 同时完成对星上处理最重要的部分—高频射频芯片进行设计和方案迭代和流片的工作启动 。 2020年重点倚靠已有迭代优化后的载荷对整星的设计进行调整 , 完成组装和测试 。 2021年上半年进行双星的上天验证 。
在公司坚定自己技术路线专心往前走的这几年里 , 国际航天界也持续发生的大事 。 2019年5月24日 , 马斯克猎鹰9重型火箭发射了60颗低轨通信卫星并成功入轨 。 “马斯克的星链技术路径和我们一直坚持的方案不谋而合 。 可以跟这种“奇才”想到一块儿 , 也还是挺愉悦的 , 帮我们实力站台了 。 ”
航天本身是一硬核技术 , 商业航天就是将这航天技术惠及更多的人 , 这也是最终前沿一直以来的价值观:我们要对深空发起探索 , 更要回望和惠及自己星球的生命 。
【铅笔道融资千万 他坚持5年的“上天”计划竟与马斯克不谋而合:为32.2亿人接入互联网】过去几年 , 最终前沿的重心一直在技术突破、产品应用以及市场前景、客户需求等领域 , 从产品到方案的雕琢和深挖中 , 没有做过多的推广宣传 。 接下来 , 除了把重心放在持续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参与上 , 公司也将会启动新一轮融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