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这成功来之不易!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背后故事


北京日报客户端这成功来之不易!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背后故事
本文插图
前期试验照片
美丽的降落伞、硕大的气囊、返回舱平稳落地 ,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安全回归 。 这成功来之不易 , 是多少人、多少年、多少汗水与辛酸换来的 。 今天 , 就让我们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的航天人研制试验船的点滴中 , 感受那薪火相传的载人航天精神 。
北京日报客户端这成功来之不易!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背后故事
本文插图
【北京日报客户端这成功来之不易!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背后故事】
再入返回模拟图
绝不漏过任何一个疑点
试验船的综合测试贯穿整个型号研制流程 , 需要对整船所有有电接口的产品进行性能考核、接口间匹配测试以及飞行程序验证工作 , 还要完成试验船上天前的电性能状态设置 , 这也是最后一道把关测试 , 可谓责任重大 。
综合测试团队由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的六名员工及部分分系统单位的判读人员组成 , 这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队伍 。 研制过程中 , 他们精心为试验船“体检” , 认真判读每一个参数 , 绝不漏过任何一个疑点 , 圆满完成了包含力、热大型试验及发射场测试等在内的型号全周期测试任务 , 保证了试验船“健康”发射升空 。
这支队伍创新测试模式及测试方法 , 采用自主研发的“射频-数据”一体化测试平台及集成式便携式机架箱 , 同时率先使用远程测试系统 , 推广应用自动化测试程序2.0系统及自动判读系统 , 多管齐下提升测试效率 , 将测试准备时间由以往的14天缩短至5天 。
编写几百页手册支撑飞行控制
由于试验船发动机的热流密度高和面积大 , 当时没有现成的高温隔热材料可以使用 。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 五院总体部试验船热控研制团队埋头苦干 , 在文献中找答案 , 在试验中解难题 。 国外的数据都处于严格保密状态 , 他们就跑遍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开展协同攻关 , 终于研制出我国耐受等级最高、质量最轻的隔热防护材料 。
北京日报客户端这成功来之不易!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背后故事
本文插图
在轨飞行模拟图
三月初春 , 北京飞行控制指挥中心 , 试验船飞控试验队热控办公室的灯每天都亮到深夜 。 为了能够在飞行过程中准确、迅速地处置各种意想不到的故障和异常现象 , 需要对飞船的结构、设备发热特性、热控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模式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 。 该团队仔细学习成堆的文件和图纸 , 用他们的话就是“把书先得读厚 , 然后再读薄” , 通过超常规的付出 , 他们拿出了几百页的飞控手册 , 为飞行控制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支撑 。
现在累是为了正式飞行时不后悔
回收着陆是试验船任务的关键环节 。 为确保回收任务成功 , 五院508所的科研团队开展了大量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 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 系统空投试验是型号正式上天前最为重要和全面的考核 。
为了做好试验 , 整个团队来到了条件十分艰苦的试验场 。 这里条件简陋还能接受 , 但最让大家头疼的还是低温 。 白天的温度已达冰点 , 更糟的是总装厂房内没有暖气!冷了大家只能一起去太阳地里跺脚暖和暖和 。 为了保证试验进度 , 很多总装工作需要连夜完成 。 记得在一次总装工作中 , 开始时大家还边工作边交流着技术事项 , 上下来回地工作活动 , 也并未感到寒冷 。 时间不觉到了深夜 , 倦意渐渐袭来 , 大家也慢慢变得安静了 , 只是忙着手头的工作 。 过了凌晨2点 , 总装也逐渐接近了尾声 , 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
但这时 , 总装技术负责人突然发现前期的安装存在一个隐患 , 要修正的话就必须重装!这个“晴天霹雳”划破了宁静的夜空 。 但为了彻底消除隐患 , 一番讨论后 , 大家默默地拿起工具 , 再次投入到了岗位工作当中 , 开始重装 。 “现在累点没啥 , 别在正式飞行的时候让自己后悔 。 ”大家在互相打气中度过了这个不眠的夜晚 , 按时、按质量、按要求完成了装配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