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军事独家纵览“闪击先锋”为什么会是头机械化“骡子”?

作者:弹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以纳粹德国sdkfz251型半履带装甲输送车为代表的半履带车辆曾经风光一时 。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 , 前看像卡车 , 后看像拖拉机的半履带装甲车甚至成为了一个符号化的象征 。
而随着二战结束 , 半履带车辆的历史也走到了尽头 。 而半履带车辆的出现 , 折射出的正是早期步兵机械化作战平台在技术条件、工业产能和战场需求等因素的多方因素的的制约下不断向现实妥协 , 又不断探索创新的艰难发展历程 。
8090军事独家纵览“闪击先锋”为什么会是头机械化“骡子”?
文章图片
1916年 , 第一辆坦克步履蹒跚的走上战场后 , 人们发现原来预想中钢铁巨兽免疫敌方一切火力 , 碾碎敌军所有防御的场景并没有出现 。 相反 , 在经历了短暂的恐慌后 , 回过神来的德军利用手头一切能开火的武器:野战炮、装配穿甲弹的机枪和步枪、甚至集束手榴弹对迎面而来的坦克造成大量的伤害 。
一战结束后 , 各国军方认识到 , 要提高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 , 除了必须增强坦克自身防护性之外 , 坦克在作战中还必须获得步兵的密切协同 , 压制几乎无处不在的敌方反坦克火力 。
坦克之所以被催生出来 , 正是因为缺乏防护的步兵战场生存能力太弱 , 在构成有效的冲击之前 , 就已经因为伤亡太大而失去了后续作战能力 。 所以 , 要让步兵具备伴随坦克作战的能力 , 就必须为步兵也提供足够的装甲 。
一战末期 , 英军研发的MKIX型装甲输送车为机械化时代的步兵作战平台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能提供必要的装甲防护 , 具备能伴随坦克作战的机动性 。 但英国人的实践也表明 ,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 , 全履带装甲输送车辆生产成本高 , 工时长 , 全力生产毫无疑问会挤占本就不宽裕的坦克生产份额 , 能不足的国家被实力劝退 。
而同时期的轮式车辆则由于动力和传动系统的不完善 , 离开公路基本上寸步难行 , 无法列入步兵作战平台考虑范围内 。 早期坦克机动性普遍不佳 , 作为20世纪20年代末期坦克设计经典作品的维克斯6吨坦克 , 在越野条件下时速也不过区区3公里/小时(35公里/小时的最大时速是在硬质公路上才能跑出来的) , 步兵稍不留神就能把坦克甩在身后很远 。
既然这样的话 , 步兵迈着步子跟坦克协同就好了 , 更何况20世纪头30年里 , 各主要军事大国中流行的观点是将坦克作为移动炮台给步兵提供伴随火力支援的 , 因而无论是步兵还是坦克 , 似乎都没有必要过分追求机动性 。
8090军事独家纵览“闪击先锋”为什么会是头机械化“骡子”?
文章图片
但大家别忘了 , 当坦克刚完成战场首秀的时候 , 以富勒为代表的一批军官们就指出 , 坦克应该被集中使用 , 突破敌军绵亘阵地 , 直插纵深 。 虽然以黑格为代表的保守派依旧固执的认为坦克不过是“人和马匹的辅助” , 也还是架不住苏联和德国的新生代军官们顶着各种压力不断对机械化作战样式进行试验和完善 。
因为经历一战和战后动荡的连番摧残 , 经济和工业基本完全依靠的重建的苏联和德国 , 想依托坚固工事慢条斯理的同老牌军事强国拼消耗 , 那是嫌命长到续不完 , 他们都急切的需要找到一条能在对方优势战争潜力发力之前就结束战争的路径 。
进入20世纪30年代 , 坦克动力、传动、行走机构随着技术条件的发展开始趋于成熟 , 坦克也得以具备了更强的机动性能 。 飞驰的坦克在终于获得了能够快速突破的能力后 , 也不得不面对那个自诞生之初就一直阴魂不散的问题:如何与步兵进行协同 。
8090军事独家纵览“闪击先锋”为什么会是头机械化“骡子”?
文章图片
显而易见 , 无论是苏联士兵还是德国士兵 , 都没办法依靠爹妈给的一双脚板追上全速突击的坦克 。 在轮式作战载具没有获得突破性的进步之前 , 要么牺牲一部分产能和原料生产履带式作战载具 , 要么干脆让坦克自己包打天下 , 除此之外似乎并没有更好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