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社』科创板发行审核悄然进阶“2.0”,提质增效( 三 )


更高效:优化生态提升效率 ,
最短用时37天
尽管“科创板审核2.0”并未高调推出 , 但科创板总体的审核效率提高和问询轮次减少 , 还是引起了发行人、中介机构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
据媒体相关统计 , 3月以来44家新受理企业中 , 一个月内已有16家被问询 , 其中12家在20个自然日内即收到首轮问询 , 提速明显 。 相比之下 , 此前受理企业收到首轮问询时间超过20个自然日的接近六成 。
同时 , 相关统计还显示 , 以2019年11月为界 , 此前接受4-6轮问询方可上会的企业达到40余家 , 此后上会前问询轮次基本不超过3轮 , 两轮问询即上会的企业数量甚至超过3轮问询企业数 。 进入“2.0阶段”后 , 共25家企业经中心审核会审议 , 其中二轮问询后即提交中心审核会的企业占比24% , 平均问询3轮 , 问询超过3轮的企业占比25% 。
上交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 审核效率的提高并非指令化的简单加码 , 而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各方对改革达成共识基础上的自然增长 。 正因为是自然增长 , 所以上交所的审核效率能够在显著提高的基础上保持稳定 。
“审核效率和节奏的稳定 , 对于谋求上市的企业而言 , 曾经是有点‘奢侈’的 , 如今是确确实实可得到的 。 这就是搞注册制改革的目的 。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保荐业务负责人孙雷评价说 。
那么 , 这位负责人所说的“发展到一定阶段”是指什么呢?
一是审核经验的日益丰富 。 随着项目数量增多、案例储备增多、行业体会加深、产业链更加熟悉 , 高度专业化的审核工作经过实践磨炼 , 经验不断丰富 , 审核人员、质控人员、上市委委员提出的问题更有针对性 , 作出的结论更有底 。 正如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的点评:“前期审核摸索期过了 , 审核经验也丰富了 。 从问询的角度 , 实际上首轮并不需要多长时间……压缩轮次也是应该的 , 问四轮五轮不必要 , 三轮还答不清楚的 , 不应该 。 ”
二是通过注册制试点 , 中介机构的合规意识、行为模式、执业质量因极大强化的保荐责任而逐步改变 。 随着新证券法的颁布实施 , 随着以“保荐+跟投”为代表的利益捆绑机制落地 , 随着压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的措施逐步到位 , 作为注册制审核生态中的重要主体 , 中介机构内生的归位尽责动力 , 有助于改善审核生态 , 提高审核效率 。
三是优化工作机制 。 针对业界集中反映的问题 , 在中国证监会指导下 , 上交所科创板审核中心注意加强审核环节与注册环节的衔接 , 进一步提高审核的可预期性;同时 , 改进沟通方式 , 在确保廉政纪律和有效监督前提下 , 建立并加强与发行人远程会议、审核业务系统在线及电话联系等 , 也有效提高了审核效率 。
正是由于审核经验不断丰富 , 中介机构执业质量不断提高 , 审核机制不断优化 , 科创板审核效率有了一定提升 。 据统计 , 目前科创板二轮问询后即提交中心审核会讨论和上市委审议的企业占比 , 已由17.7%提升到24% 。 从用时看 , 扣除补充财报、回复用时等影响 , 审核端用时平均65天 , “2.0阶段”之后平均47天 。 其中 , “芯朋微”仅用时37天 。 疫情防控相关企业“康希诺”从今年1月22日受理到4月22日发布上市委审议会议公告 , 全部用时仅三个月 。
目前 , 在上交所审核端口停留时间最长的项目为九号机器人 , 系去年4月受理仍未上会 。 有关负责人解释说 , 九号机器人为红筹企业 , 涉及老股转让和用汇等重大无先例问题 。 近日 , 中国证监会就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境内上市相关安排发布公告 , 并积极推动打通红筹上市“最后一公里” , 有利于明确红筹企业预期 。
更务实:提高把关质量 ,
“关外不设新卡”
在审核效率提高的同时 , 如何平衡“把好入口关”和“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试点原则的关系 , 一直是审核机构重点考虑的问题 。 特别是近期瑞幸事件不断发酵 , 再次引发全社会对把好资本市场入口关问题的关注 , 尤其是对实行注册制审核的科创板而言 , 社会既有期待也有疑虑 , 形成了多重目标 , 考验监管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