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伦』李雪健在电影《四渡赤水》中首演林彪,开创之功功不可没( 二 )


但李雪健抓住了机遇 , 硬是把握住了这个机会 , 他不仅当李保田的替身做得一丝不苟 , 更是代入自我 , 越俎代庖 , 假戏真做 , 把这个角色演绎到非他莫可的程度 。
对于李雪健来说 , 这个角色对于他太重要了 。
李雪健扮演的匪兵乙
之前 , 他在剧团里 , 只是演演匪兵乙而已 , 连匪兵甲的机会都没有 , 因为匪兵甲 , 要留给他的同行中比他更玉树临风一点的濮存昕、王学圻这些演员 。
李雪健个子只有一米七零 , 这样的身材 , 在演员中是很尴尬的 , 但是 , 他在林彪这个特型角色上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
在部队宣传队时的留影
从一个连一个脸都没有的匪兵乙 , 跃升为副统帅 , 这之间的巨大的落差 , 就这么险象环生地砸向了李雪健 , 任何人在这样的时候 , 如果不抓住这个可以进阶的机会 , 都会后悔终生 。
李雪健的起点非常低 , 父亲也就是一个公社书记 , 他自小生活在农村里 , 后来初中毕业当了兵 , 在部队里因为是山东人 , 所以会说山东快书 。 那一年 , 北京的文工团演大戏 , 需要群演角色 , 李雪健在他的部队系统里被借用到北京当龙套 。 他是一个临时借用的战士 , 戏完了 , 他也应该回到基层部队 , 但李雪健见了大世面 , 就不想再回到出发地了 , 于是 , 他在北京四处投考艺术团体 , 最终被空政文工团录取了 , 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 。 对他来说 , 留在北京 , 是一个多么难以企及的奢望啊 。
在文工团里 , 李雪健什么粗壮活都做 , 使得剧团都不忍心把他裁撤了 , 甚至考虑过让李雪健在剧团里干干木匠的活 , 好歹对得起他的付出 。
但演出林彪的成功 , 使李雪健不再是那个随时被剔出剧团的可有可无的小人物了 。
1982年八一厂再次上马《四渡赤水》 , 李雪健理所当然地再次在影片中扮演偶而露峥嵘的林彪一角 。
《四渡赤水》这个电影当年是江青所抓的项目 , 影片导演蔡继渭早在1972年 , 就重走了长征路 , 体验一路风情 , 了解历史事实 。
电影剧本正式立项是在1974年 , 到1976年的时候 , 电影已经开始组建摄制组 , 投入拍摄了 。
不过 , 当时的导演是苏里 , 而不是1983年公映的《四渡赤水》的导演蔡继渭 。
苏里是中国的著名导演 , 他的战争片代表作是《平原游击队》 , 由他来执导《四渡赤水》 , 也是希望他能够在电影里保留下更多的弥漫着硝烟味的真实感 。
不过 , 电影正在筹拍之际 , “四人帮”粉碎 , 因为这个电影的特殊背景 , 被下令停拍了 。
一度时期 , 剧组人员还因为听命于江青拍摄这个电影而受到影响 。
比如《四渡赤水》的编剧之一李传弟就在他所供职的剧团里 , 因为这个原因而受到审查 , 后来当然没有事了 。
1982年 , 《四渡赤水》重新启动 , 原来的摄影师蔡继渭担任了《四渡赤水》的导演 。 日后 , 蔡继渭担任了《淮海战役》的分集导演 , 个人觉得这是《大决战》中最具震撼力的一部 , 其中包括黄维兵团行进在内的几个大场面 , 是整个《大决战》系列中最为庞大而壮观的 , 至今依然为影迷津津乐道 。
蔡继渭在《四渡赤水》里的一些运镜风格 , 后来也影响到《淮海战役》的拍摄 。
比如《四渡赤水》中红军一渡赤水、经过浮桥的场景 , 电影用了一个旋转三百六十度的航拍镜头来立体呈现 , 最后镜头对准了桥上的领袖人物 。
这一镜头的构思 , 对照《淮海战役》中的黄维兵团开进的镜头、最后画面落脚于黄维登上小土丘的终笔 , 可以看出两者有着相似的运镜构思 。
《淮海战役》中黄维兵团行进场面
《四渡赤水》里原来是没有领袖人物的 , 只有团一级的将士 , 后来1982年重拍的时候 , 随着当时的形势 , 电影里将领袖人物作为主人公 , 但领袖人物基本没有心理冲突 , 电影里的戏剧冲突成份 , 还是原剧本里的团一级的将士们提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