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是超新星爆发的产物,为何找不到爆发后的中子星或者黑洞?( 二 )


第三 , 从太阳系组成物质来看 , 太阳的组成成分中 , 氢和氦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 , 另外还含有少量的氧、铁、镍等重元素物质 , 这些物质肯定不是以太阳现有的质量和核聚变阶段所能形成的 。 同时 , 从太阳系内其它行星的物质组成上看 , 无论是岩质行星的碳、硅、氧、铁、硫、镁、金等 , 还是气态行星上的碳、氧、硫等诸多元素 , 都不可能是通过太阳风的吹拂作用在行星上积累起来的 , 只能表明是在太阳系的形成初期 , 在这部分星际空间中本来就存在的物质 。 而根据宇宙演化模型来分析 , 最原始的一批恒星在消亡之前 , 在它们附近的宇宙空间中基本还都是以氢和氦等轻物质为主 , 不可能产生这么多样的重元素组成的物质 。 因此 , 科学家们判定 , 太阳只能是接过上一任恒星光荣任务之后的第二代或者第三代恒星 。
超新星爆发的几种情况
从目前天文学家们了解到的情况以及据此作出的判断来看 , 超新星爆发的前提必须是要比太阳质量大很多的大质量恒星 , 在其生命末期剧烈的内外物质迁移过程中 , 能量发生迅速释放的结果 , 那么 , 根据这个能量的释放过程 , 可以将超新星爆发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太阳是超新星爆发的产物,为何找不到爆发后的中子星或者黑洞?】II型超新星爆发 。 这是一种大质量恒星在生命最末期 , 由剧烈的坍缩作用引发的超新星爆炸 。 其直接导致因素就是内核的温度不足以支撑新产生聚变物质的新一轮核聚变反应的条件 , 辐射压力迅速减弱 , 向内的引力作用明显占据上峰 , 恒星就会发生强烈的坍缩现象 , 短时间内坍缩的外层物质 , 会在与内核的剧烈碰撞中将引力势能绝大部分转化为热能 , 从而在激发波的带动下将恒星的中层以及外层物质剥离出去 , 形成超新星爆发 , 而内核则会依据其残余质量大小进一步坍缩为中子星或者黑洞 。
Ia型超新星爆发 。 这是存在双恒星系统 , 在其演化末期可能会引发的一类超新星爆发现象 。 当一颗较大质量的恒星在演化为白矮星之后 , 有一定几率会与另外的一颗恒星(可能处于主序期、红巨星或者白矮星不同阶段) , 发生物质吸聚或者碰撞现象 , 这颗主导地位的白矮星 , 就会从另外一颗恒星中逐渐吸收物质 , 或者通过合并增大自身的质量 , 最终重新启动内核聚变 , 而且聚变的程度非常剧烈 , 以至于短时间内释放的巨大能量 , 将白矮星的组成物质全部剥离出去 , 诱发白矮星的爆炸 , 最终产生Ia型超新星爆发 。
不稳定型超新星爆发 。 这是一类可以在第一代大质量恒星生命尾声出现的爆发现象 , 一般质量能够达到太阳的200倍左右 , 由于这一类恒星中氢、氦等轻元素的含量很高 , 内核发生核聚变的程度要比一般恒星要剧烈得多 , 物质的消耗速率也很快 , 因此这类恒星的光度很大、生命周期较短 。 在内核剧烈的核聚变过程中 , 产生的巨大能量可以使聚变中形成的光子发生激烈碰撞产生自由电子和正子 , 然后正负电子又发生湮灭释放大量能量以及伽马射线 , 从而削弱了内核因核聚变产生的向外辐射压 , 在引力作用下外层物质会不断地向内核收缩 , 从而进一步增加内核的温度 , 推动核聚变的更加剧烈地持续进行 , 当这种反应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 , 就会因更加剧烈的反应产生失衡的核聚变 , 组成恒星的所有物质会在这种失衡状态下分崩离析 , 不会留下任何中子星或者黑洞的痕迹 , 产物只有可以孕育下一代恒星的星云物质 。
太阳的前身到底在哪里
通过以上的分析 , 太阳是由上一任恒星发生超新星爆发之后形成的已经是“实锤” , 不过根据不同的超新星爆发条件和后果可以看出 , 我们要找出它的前身实属不易 , 或者说已经不太可能 , 这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我们不能确定到底是哪一处超新星爆发模式 。 如果是不稳定型超新星爆发 , 或者是Ia超新星爆发 , 在其爆发后不可能再演化为中子星或者黑洞 , 所以只考虑到寻找中子星或者黑洞这个唯一的方向是行不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