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小站】美国在越南的最后时刻,逃离西贡:从“一厢情愿”到“仓皇撤退”

1975年4月29日 , 越南的美军电台播送了一则消息:“西贡当前温度为105华氏度 , 并不断升高......” , 紧随其后的是一首经典老歌《白色圣诞》 。
按照美国使馆提前发放的《紧急状况下对平面的标准指导和建议》手册所写 , 这是美国人的最终撤离任务——“常风行动”的开始暗号 。
与此同时 , 南越军队早已兵败如山倒 , 西贡(胡志明市)已被北越军队围的水泄不通 , 城中的美国人明白 , 他们即将迎来在越南的最后时刻 , 开始集结撤离 。
在之后的18个小时中 , 美国出动682架次直升机 , 接走了1373名美国人、5595名越南人和85名其它国家人员 。 有人将之比作空中版“敦刻尔克” , 确实...二者都有惊无险 , 却也都狼狈不堪 。
那么 , 从迅速撤军到仓皇逃离 , 越战的最后阶段美国人都经历了什么?
【雾中小站】美国在越南的最后时刻,逃离西贡:从“一厢情愿”到“仓皇撤退”
文章图片
【【雾中小站】美国在越南的最后时刻,逃离西贡:从“一厢情愿”到“仓皇撤退”】1973年1月 , 随着“巴黎和平协议”的签署 , 深陷“泥潭”的美军终于等来了抽身的一刻 , 并在2个月内将数十万大军迅速撤回美国 。
话虽如此 , 但美国人并未就此放弃“插一脚”的准备——留下了一支由外交人员、海军陆战队和CIA组成的5000人队伍 , 以及大量的军事装备和尼克松的承诺——如果北越违反“协议” , 美国将全力以赴 。
但后来的历史表明 , 美国人的这些准备和努力并没什么大用 。 美军留给南越的军事装备不可谓不多 , 但南越军队在失去了美军的直接支援后 , 还是难以避免兵败如山倒的命运 。
至于尼克松的那句“承诺” , 也随着“水门事件”和尼克松的辞职而烟消云散 。 在汤姆·克拉文看来 , “水门事件酿成的美国内部危机 , 明显加快北约统一国家的脚步” 。 (注:汤姆·克拉文与鲍勃·德鲁里合著的《最后撤退的男人》讲述的正是这段历史)
【雾中小站】美国在越南的最后时刻,逃离西贡:从“一厢情愿”到“仓皇撤退”
文章图片
白宫易主后 , 正在向福特总统和基辛格汇报情况的驻越大使格雷厄姆·马丁
如果说北越之前还会对尼克松的态度有所顾虑 , 那么“水门事件”及之后的危机则完全打消了这份顾虑 。 1975年1月 , 北越发动了旨在统一的大规模进攻——“春季攻势” 。
短短三个月内 , 北越接连攻取了邦美蜀、顺化和岘港等城市 , 兵锋直逼南越首都西贡 , 期间不仅未遭到像样的抵抗 , 美国方面也没有什么实质性动作 。 倒不是美国人不想有反应 , 而是没来得及反应 。
因为按照CIA和美国陆军情报局此前的估计 , 南越方面至少可以坚持到1976年 。 但事情的发展远超所有人的预料 , 南越军队几乎是一触即溃 , 崩溃速度快到让美国人都难以相信 。
3月29日 , 当北越军队攻下岘港时 , 万里之外的福特总统通过电视目睹了实况 。 当看到越南人争先恐后试图挤上最后一架美国飞机时 , 福特对助理说道:“现在该拔下(电视)插头了 , 越南已经不见了” 。
毫无疑问 , 在福特的心里 , 南越已经是一枚“弃子”了......
【雾中小站】美国在越南的最后时刻,逃离西贡:从“一厢情愿”到“仓皇撤退”
文章图片
岘港的“最后时刻” , 人们拼命想挤上飞机 , 最终很多人摔死
一厢情愿:想要体面的撤出越南面对越南战场上急转直下的局势 , 美国自然是无意再次陷入这个“战争泥潭” 。 美国国会也拒绝了一项价值7.22亿美元、帮助南越重建军队的提案 。
事已至此 , 但无论是白宫里的福特、基辛格 , 还是身处西贡的马丁 , 都还在想着面子 , 想着如何以一种体面的、从容的方式撤出越南 , 似乎全然忘了“战场上打不赢 , 怎么谈结果都是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