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家老大】得与失如何?,国学浅析:《朱子家训》与《王阳明家训》相比较

国学浅析:《朱子家训》与《王阳明家训》相比较 , 得与失如何?
【萧家老大】得与失如何?,国学浅析:《朱子家训》与《王阳明家训》相比较
文章图片
《朱子家训》:“君之所贵者 , 仁也 。 臣之所贵者 , 忠也 。 父之所贵者 , 慈也 。 子之所贵者 , 孝也 。 兄之所贵者 , 友也 。 弟之所贵者 , 恭也 。 夫之所贵者 , 和也 。 妇之所贵者 , 柔也 。 事师长贵乎礼也 , 交朋友贵乎信也 。 见老者 , 敬之;见幼者 , 爱之 。 有德者 , 年虽下于我 , 我必尊之;不肖者 , 年虽高于我 , 我必远之 。 慎勿谈人之短 , 切莫矜己之长 。 仇者以义解之 , 怨者以直报之 , 随所遇而安之 。 人有小过 , 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 , 以理而谕之 。 勿以善小而不为 , 勿以恶小而为之 。 人有恶 , 则掩之;人有善 , 则扬之 。 处世无私仇 , 治家无私法 。 勿损人而利己 , 勿妒贤而嫉能 。 勿称忿而报横逆 , 勿非礼而害物命 。 见不义之财勿取 , 遇合理之事则从 。 诗书不可不读 , 礼义不可不知 。 子孙不可不教 , 童仆不可不恤 。 斯文不可不敬 , 患难不可不扶 。 守我之分者 , 礼也;听我之命者 , 天也 。 人能如是 , 天必相之 。 此乃日用常行之道 , 若衣服之于身体 , 饮食之于口腹 , 不可一日无也 , 可不慎哉 。 ”
朱熹的《朱子家训》如长者的谆谆教诲 , 道理是没错的 , 为了教育子孙 , 甚至不惜请出早于其九百多年的刘备的名句“勿以善小而不为 , 勿以恶小而为之”(见《三国志·蜀志传》) 。
朱子所要引导的是为人方面的立德 , 关于传家兴家的具体方法与方向 , 几乎没有指引 , 也没有要求子孙后代“朝夕诵思”地去执行 。 这样教导的结果 , 很容易出现“意见接受 , 做法照旧” 。 诚然 , 人生在世 , 积德行善 , 家必有余庆 , 德厚可以流布深广 。 但此家训 , 只是延续了孔子的“诗礼传家”的家训类型 , 并无新的发展 。
王阳明以《示宪儿》三字诗作为家训 , 后世称《王阳明家训》 , 作于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幼儿曹 , 听教诲:勤读书 , 要孝悌;学谦恭 , 循礼仪;节饮食 , 戒游戏;毋说谎 , 毋贪利;毋任情 , 毋斗气;毋责人 , 但自治 。 能下人 , 是有志;能容人 , 是大器 。 凡做人 , 在心地;心地好 , 是良士;心地恶 , 是凶类 。 譬树果 , 心是蒂;蒂若坏 , 果必坠 。 吾教汝 , 全在是 。 汝谛听 , 勿轻弃 。 ”
【【萧家老大】得与失如何?,国学浅析:《朱子家训》与《王阳明家训》相比较】“幼儿曹”中的“曹”字是“等、辈”之意 , 后面所有话语均通俗易懂 , 完全是向幼儿说话的口气 。 诗的对象宪儿 , 是王阳明养子王正宪 。
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正月 , 王阳明四十四岁 , 但王阳明及弟守俭、守文、守章俱未有子 。 父亲王华选择侄子王守信的第五子王正宪过继为王阳明嗣子 , 是年 , 正宪八岁 。
三年后 , 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正月 , 王阳明征三浰 , 三月袭平大帽、浰头诸寇 , 四月班师 。 六月 , 王阳明先后平息赣南山区多处山民暴乱事件 , 因功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
王阳明功成名就 , 萌生出归乡隐居之念 , 故在诗中有“何时却返阳明洞”之句 。 此时正是朝廷需要王阳明效力之时 , 岂能让他回家清闲 。 但是 , 家中有儿 , 年已十一 , 正是切须教训之时 , 趁叔父回家之便 , 随带一纸《家训》 , 教训儿子 , 于是 , 便有了这则《示宪儿》的《王阳明家训》 。 他希望家人对王正宪严加教训 , 读书学礼 , 从“心地”开始 , 以德行着手 , 将儿子培养成为“良士” 。
《王阳明家训》无论是“三字经”形式 , 还是“心学”内容 , 都适合作为现代家庭教育的范本 。 作为蒙学教材 , 其“三字经”形式适合小孩子诵读 , 音调和谐押韵 , 读来朗朗上口 , 即使儿童不一定字字都懂得很透 , 也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