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励志资源点▲我看《后浪》:请记得善待每一朵浪花

B站为青年节推出的视频《后浪》引起了很多争论 , 我以为这不是坏事 。 起码 , 还让大家记得有“青年”这个群体 , 而且提到“青年节”不再只能联想到五四运动 , 《后浪》促使大家意识到 , 在新的时代“青年”必须有新的解读 。
搞笑励志资源点▲我看《后浪》:请记得善待每一朵浪花
文章图片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 , 我很认真地看了两遍《后浪》 。 对 , 没错 , 是完整看了两遍——如今这个时代 , 已经有太多人习惯拿着只言片语来带节奏 , 有太多人习惯见到只言片语就义愤填膺 。 不过我们不应忘记自己的理智 , 听到任何消息 , 在做判断之前 , 努力去接近消息的本原 , 看看“原始信息到底是怎么样的” 。 如今许多人都强调“独立思考” , 完整客观了解事实 , 是独立思考的前提和基础 。
我必须承认 , 《后浪》的制作很精良 。 台词激情澎湃 , 声音富含感染力 , 画面极具冲击感 , 光与影的飞速切换之间透射出别致的魅力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它是相当用心 , 也相当成功的 。
我也觉得 , 许多对《后浪》的攻击 , 尤其是关于其动机的批判 , 根本站不住脚 。 我们周围某些人实在是太习惯“动机论” , 凡事都要找出“动机”来评判 。 这么做的结果 , 无外乎两种 。
搞笑励志资源点▲我看《后浪》:请记得善待每一朵浪花
文章图片
第一 , 根本不了解多少细节 , 还没看过全貌 , 就一口咬定动机 , 继而横加指责 。
要指责动机 , 你首先需要了解动机 。 要了解动机 , 你首先需要掌握足够的信息 。 《后浪》是谁制作的?当时的目的是什么?制作过程是怎么样的?中间经过了哪些打磨和修改?……这些问题不掌握就奢谈动机 , 其实很荒谬 。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其它很多热点现象 , 我的建议是 , 如果没有细致可信的调查 , 不能形成逻辑一贯的因果链条 , 普通人不要轻易去评价 , 因为这评价未必有价值 。
第二 , 如果掌握了一定的信息 , 发现无法解释自己的观点 , 就认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 相信事物背后都有一个神秘的本质 。
没错 , 许多事物的确有现象和本质之分 。 现象是容易看见的 , 本质是难以捉摸的 。 但是 , 未必所有事物背后都有个“本质” 。 而且即便有 , 又因为它难以捉摸 , 就更难讨论 , 更不容易分辨谁说的对谁说的不对 。 《后浪》的本质是在“无中生有的大造声势” , 还是“前浪们的一厢情愿” , 或者“年轻一代感情的自然流露” 。 这种事情没法简单说清楚 , 就像强奸犯说“不是我本意要强奸 , 本质是千万年来动物要想尽办法播撒基因的本能推动我这么做” , 谁也说不清楚 。
那么 , 既不批判“动机”也不辩驳“本质” , 如何看待《后浪》?我自己感觉 , 有一点遗憾之处 , 那就是“只见森林 , 不见树木” 。
《后浪》所歌颂的是一个群体 , 而且是集天时地利、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群体 , 似乎可以把各种溢美之词都堆积到这个群体上 。 但是细致去看 , 似乎很少看到其中的具体肖像 。
群体是如何从个体中升华出来的?常见的一种办法是提取每个个体身上的闪光点 , 集合起来展现 。
搞笑励志资源点▲我看《后浪》:请记得善待每一朵浪花
文章图片
这样的好处是光芒夺目 , 问题则是 , 从逻辑上说 , 每个个体都可以随时被开除出去 。
当你所在的群体被歌颂为“智勇双全”时 , 你或许想象不到 , “智勇双全”的真实意思是 , 群体里的一部分侧重在“智” , 另一部分侧重在“勇” 。 你更想象不到 , 有一天你可能被这个群体断然抛弃——走开 , 我们歌颂的是智勇双全的人 , 不是你这种有智无勇(或者有勇无智)的人 。
如此“幻灭”的尴尬 , 其实并不罕见 。 甚至 , 群像的闪光点更多 , 被踢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 “智勇双全 , 忠孝兼顾 , 勤劳朴实 , 善良坚韧”的形象固然很耀眼 , 但另一面 , 抛弃个体的理由也明显更多 。 哪怕你业已证明智勇双全 , 忠贞不渝 , 勤劳朴实 , 善良坚韧 , 仅凭“不孝”也可以把你打入另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