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部门』1911年,伍连德在哈尔滨防治鼠疫后期,为何用火葬方式?

1910年11月9日,哈尔滨爆发大鼠疫,虽然时间已经过去110年,但每读这段历史,让人触目惊心。而且哈尔滨大鼠疫最后能取得防治成功,得益于一个马来西亚回来的华侨,此人就是伍连德,被称为“国士”。
 『防疫部门』1911年,伍连德在哈尔滨防治鼠疫后期,为何用火葬方式?
文章图片
伍连德到哈尔滨防治鼠疫时,他采取隔离、消毒、防护等措施,使疫情得到控制。到了1911年1月底,伍连德经过调查后,发现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来了,那些染疫而亡的尸体如何处置?成为一个难题,总不能扔在一处不管。
 『防疫部门』1911年,伍连德在哈尔滨防治鼠疫后期,为何用火葬方式?
文章图片
但哈尔滨冬季寒冷,而且地面冰冻三尺,别说挖深坑埋葬,即使挖浅坑都很困难。于是伍连德决定用火葬方式处理这些染疫的尸体。为什么防治专家伍连德还要死者的尸体?而且不顾民众传统用火葬呢?
火葬原因
哈尔滨的鼠疫发生后,清朝设在当地官府最初还为死者提供棺材安葬,后来由于疫情严重,死的人多了,一些民众就趁夜晚时分,将死去的家人扔在大街上,第二天,官府的人会把大街上这些尸体拉走,但由于疫情严重,死亡人数迅速增加,官府的人也没时间收集安葬,有的尸体就直接堆放到坟场。
 『防疫部门』1911年,伍连德在哈尔滨防治鼠疫后期,为何用火葬方式?
文章图片
由于鼠疫发生时,正值哈尔滨冬季,死去的人扔在野外,会迅速冻成坚硬。即便家属想埋葬也无法挖坑,因为都是冻土,挖坑太困难。
鼠疫爆发6周后,坟场的尸体越堆越多。到鼠疫防治后期,伍连德发现了这个问题严重性。特别是他看到这些尸体被弃到坟场无人管,有的还保持坐着的姿态,可能因为染疫的人发病后,还没咽气,就被家人扔到乱坟场。
这些将死之人,在极寒的天气下,想做最后生的挣扎,因此保持坐姿。看到这些悲惨的场面,伍连德意识到什么大问题呢?
 『防疫部门』1911年,伍连德在哈尔滨防治鼠疫后期,为何用火葬方式?
文章图片
伍连德认为,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染疫的尸体,哈尔滨郊外的这处坟场就会成为一个鼠疫杆菌的大冰柜,如果尸体被老鼠或者其他动物接触,这些动物就会再次传染给城里人,那么哈尔滨前期防治工作就将前功尽弃。
面对如此多的尸体,单靠土葬根本不可能。而且土葬并不安全,因为鼠疫菌在地下依然存活。后来俄罗斯医学专家证实这一点,在哈尔滨极低的温度下,肺鼠疫的病菌可以存活至少3个月。
那么用什么办法处理这些尸体才能不再发生鼠疫呢?
伍连德认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全部火葬。这就是伍连德在防治鼠疫最后阶段,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想到最好的处理方法。
 『防疫部门』1911年,伍连德在哈尔滨防治鼠疫后期,为何用火葬方式?
文章图片
民众拥护
但火葬在清朝末年还不被民众所接受。虽然染疫的人死去一时无法安葬,但在清朝社会传统下,用火葬方式很难让民众接受。
伍连德在国外长大,而且在西方学医,他知道国外用火葬很多,但也知道此时不能随便挑战国人的伦理和传统观念。
如何才能把火葬方式推行下去,是摆在伍连德面前最主要问题,如果晚一天,就会有一天风险,而且再往后天气转暖,危险性更大。
伍连德认为,只有当朝皇帝下一道圣旨老百姓才会接受。不过伍连德也意识到,借助当地乡绅和官员的势力支持也很关键,只有他们支持才能确保火葬顺利推进。
 『防疫部门』1911年,伍连德在哈尔滨防治鼠疫后期,为何用火葬方式?
文章图片
于是伍连德一边向朝廷上书,请求颁布推行火葬的圣旨。他还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带着驻地官员坐车到坟场去看堆放在那里的尸体。
当驻地官员和商人及乡绅看到这种悲惨和恐怖的场景后,特别是听伍连德阐述了其中的危害性,他们联名向吉林总督申请,希望总督立即批准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