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那瓶酒:唐朝不同时期妇女发型的演变发展过程,古人也追求发型之美

导语:
发髻多用于古代 , 流行于古代妇女之间 。 起源于夏商周 , 备于周 , 到隋唐时期更是到达了一定的巅峰 。 发髻是一种长发的发型 , 将头发全部盘于头顶、头侧或者脑后绕成髻 。 唐朝妇女的发髻更是各种各样 , 有高髻、花髻、坠马髻、反绾髻等等各种形式 , 形式虽然多种多样 , 但是于根本上来说无非两种类型 , 一种是梳在头顶的 , 还有一种就是梳在脑后的 。 比较经典的款式有:高髻、花髻、坠马髻、倭坠髻、闹扫妆髻等 。
当时唐朝妇女的发型以雍容贵气、绮丽美艳、中西结合的风格为主 , 主要呈现出当时唐朝妇女的精神风貌与审美时尚 , 充分表达了女性美 , 给人以清爽洒脱、柔美灵动、妩媚多娇的感觉 。 大量的考古资料中更是记载了唐朝妇女发型的变化过程与其国家的兴衰有着息息相关的密切关系 , 从而表达了唐朝当时的精神面貌 , 主要有三个阶段 , 分别为唐朝初期的上梳发型、唐朝中期的平梳发型 , 还有晚唐时期的下梳发型 。
历史那瓶酒:唐朝不同时期妇女发型的演变发展过程,古人也追求发型之美
文章图片
唐朝初期的上梳发型(618年-712年)
唐朝初期 , 刚刚停止战争 , 百废待兴 , 妇女们的发型流行于向上梳 , 也充分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 呈现出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健康、干练美 。 魏晋、隋朝时期妇女们的发型主要以简单、朴实为主要特征 , 而到唐朝时期 , 这妇女的发型却是愈加的繁华 , 发髻也是越梳越高 。 下半部分扎实稳重 , 上半部分则高耸飞扬 , 半翻髻、惊鹄髻、反绾髻等发型都充分地表现了这点 。 之后更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效仿 , 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
曾有官员请求唐太宗下令禁止此种发髻 , 但是唐太宗并没有同意 , 反而加以训斥了一番 。 不过他也好奇这妇女加高发髻的原因是何?令狐德告诉他 , 头在上面地位也显得重要 , 因此这高大一些不是没有理由的 。 也因他的这番言论 , 后来高髻便不再受到任何限制 , 反而是愈加的多样化 , 比如有飞髻、朝天髻等等 。
这个时期 , 妇女一般都喜欢将发髻缠绕得很紧 , 让其高高地耸立在头颅之上 , 在视觉上营造出干净利落又紧实的美感 , 也是为了策马奔腾的时候一展英姿 , 而不会因颠簸造成头发散落 。 “城中皆一尺 , 非妾髻鬟高” , 这是元微之在《李娃行》中对于当时唐朝妇女为追求发髻的高度所作出的描述 。 但是一般妇女的头发根本无法到达这个高度 , 也因此在当时的假发非常流行 。
历史那瓶酒:唐朝不同时期妇女发型的演变发展过程,古人也追求发型之美
文章图片
【历史那瓶酒:唐朝不同时期妇女发型的演变发展过程,古人也追求发型之美】妇女在做造型时 , 会先在头发里面垫上木头所制成的假冠、发垫一些 , 将头发的高度拔高 。 当时的杨贵妃就特别喜爱用假发 , 称其为义髻 。 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发型 , 称之为蝉翼 , 是将鬓角处的头发往外梳开 , 弄成极其薄而开阔的一层发丝 , 最后再在头顶之上做出一个高髻 。 后来又出现了球形双髻、扁形的斜髻、垂髻等等 。
这个时期妇女的发型特征为上梳、将双耳露出 , 更多的表现了当时的人们积极向上又充满活力的生活状态 。 唐朝中期的平梳发型(712-820年)
公元前713年 , 在唐玄宗李隆基的治理下 , 唐朝开启了开元盛世 , 也迎来了大唐最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 。 由于这个时期极强的政治开放性 , 唐朝吸收了不少外来民族文化 ,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 也给当时的唐朝注入了新的血脉 , 新的气息 。 也因此当时的唐朝妇女的服饰发型妆容都充分与外来文化相融合 , 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 比如当时的乌蛮髻、抛家髻等都是从胡人那里吸收借鉴过来的 。
社会和谐 , 人们生活安逸 , 在这样富足充裕的背景下 , 人们对美也产生了极高的要求 。 不同于初唐的上梳发型 , 在这个时期 , 妇女们的发型主要以平梳为主 , 体量也明显比唐朝初期之时大了许多 , 更显稳重端庄 。 将耳朵半掩起来或者是稍微地掩盖一点 , 编织出各种不同的造型 , 以突出人物的面部特征为主 。 不仅如此 , 她们还喜欢在头发上做各种各样的点缀 , 大多以珠宝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