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义是啥~美景,美食,人文历史,遇见的人,还是其它的
人生是一场旅行,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厚度是由自己定义的。旅行的意义在于通过不同的体验去增加生命的厚度。下面我写的这篇文章能够更详细的阐述“我们为什么旅行”。
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是人类前进的动力。这些年的人生经历以及不同的旅行体验,在我内心沉淀下来不少观点,很高兴能和大家分享一下。
郑板桥和“胸有成竹”这个词语,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有竹”是因为对竹了解得够全面,所以竹在心中;“无竹”是说下笔的一刻却已不需实在的竹。读书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种说法比较玄,但是现在想来其实也不过是在讲一些刺激反应论的重复。
竹,人事物。在我的理解上看,它的存在其实是来源于一些信号的接受和反射。胸有成竹,是基于我们多次重复地去了解它,感知它之后在大脑形成的一种全方面,多维度的认识。开展来说,所有的人事物也都是这样。声音,通过对我们的耳膜进行刺激,我们有了听觉上的认知;图像,通过在我们的视网膜形成影像,我们有了视觉上的感知……要想对他们有一个更广角度的认识,需要我们对他进行全方面的认识,多频率的接触。
如果像《黑客帝国》电影表达的那样,你现在就被一台超级计算机所操作,你拥有的一切外在,可能只是一些电脑程序别人设计出来让你拥有的,那么只有身体的每一个刺激,每一次感觉才是最真实的。
关于电影《超体》
《超体》这部电影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说上:人类大脑开发其实只达到了10%,当开发程度达到20%、30%以及更高的情况下,人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也会随之加强变化。不再是能通过了解的次数能弥补的了。
《超体》的导演吕克?贝松说,拍摄追车戏时,他会多次去电影的拍摄地里沃利街,去看不同时段里的交通状况。“去的次数越多,得到的信息就越多。拱廊、光照、投射在建筑物上的阴影——全都看过了,就掌握更多地形状况,然后就很容易做出决策。”
其实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见多方能识广。
去某个国家相同的一个地方次数多之后,你会对这个地方加深了解,对它的环境更加熟悉;而对一个国家不同的地点都形成普遍的了解之后,你就会对这个国家、民族形成更立体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去融入。
我们去过的地方多,见过的风景多,接触的人事多,就变成了我们的经验和阅历,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机挑战和机遇时,便能够更好地化解和处理。
《黑客帝国》、《盗梦空间》、《超体》,还有我看的一本美国畅销书《FLOW》,在我看来,都包含了一个道理:很多事情的不可理解,都源于认知的局限性。正如一个从未去过非洲的人,没有见过当地实际的风物,没有看过大象、河马,没有看过高山、草原,仅通过想象不可能看到一个多维度的非洲。
然而电影中Lucy却可以——当她脑开发在100%以后,凭借着她大脑强有力的计算能力,她可以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时代。借着书籍等信息源,她能真实地模拟出恐龙时代,原始时期,甚至在脑海中追溯曼哈顿街头的几千年变化。
拥有是一种错觉
德川家康说,“拥有是一种错觉”。其实我们没拥有任何东西,拥有的都只是感觉而已,面对这些东西的一种感觉。就像Lucy,她看到恐龙时代了,那么是她回去了吗?我想不是的,这也只是她通过数据信息给自己构建的一种感受。
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可以不去旅游,在家看看书,图像,通过多种资讯来构建场景,信息量足够多的话就能了解到那个地方是什么样子——当然,前提是“计算力”足够发达。然而作为普通人,实际上我们不会有如此强大的“计算力”,因而要想身临其境,我们只能通过旅行,走走停停间,多维度的了解当地。
前面提到的电影和书里,反复探索着的,和之前王阳明,朱熹等理学家追问的一样:唯心还是唯物?万事万物,究竟是否存在呢?
我们能够感受风吹来的寒冷,这种冷对我们而言就是存在的;如果我们的身体没有感觉到寒冷,那么冷对我们而言可能就是不存在的。所以冷是真的有么?唯心与唯物之间,确实还是有着微妙关系的。
在这些有无之间,很多都是难以把握,难以捉摸的。所以对我来说,与其过多探索有无,似乎更应该好好把握每一次体验,因为只有这些体验,可能才是最真实的。
得失只是一瞬间
“拥有是一种错觉”,你不可能拥有任何东西,有的也只是使用权,你们之间并不存在任何联系。然而,旅行不太一样,那种感觉是谁也带不走的。因为你看到什么,看懂了什么,这些都和你融为了一体。
之前,我曾经很看重、很在乎得失——这给我一种患得患失的负担感,得到了怕失去,得不到就拼命想得到。后来在不断的行走中,大山大河,星空大海,才发现与自然相比人的渺小。所谓的得到和失去,不过是一瞬间的感受,很快,得到了什么,可能也转瞬即逝。
比如说1亿美元,你可能很想得到。但是其实可能你想得到的并不是那1亿美元,因为你不会知道他能给你什么东西,你想得到的是那种感觉:富有,坐拥,掌握……当你真正得到的时候,回头审视你所追求并得到的1亿美元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这1亿美元带给你的感受,已经变了。不再是你想得到的那个了。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是倒计时的,每天都在做着减法。如果花了1万天,去追求这种1亿美元的感觉,在这个过程里面滚摸打爬,牺牲了健康,泯灭了亲情,做了很多违心的事情,那么是否还值得呢?至少在我的价值观里面来看,这是不划算的。
时间过去了就过去了,至少我得懂,我为什么要这样。我要过得开心,活在当下,因为我知道,不管我以后拥有什么,都只是一种感觉。即使是黄金万两,也不是我所拥有的,只是一种富可敌国的感觉。这些都会很快过去的。
但是这种开心,并不意味着懒惰,无所事事。开心是你知道为什么而忙,知道你在做什么,并且享受这种状态,最后达到目的后更加开心。我想这种才能称得上是好的生活状态。
活在当下
尼泊尔,布丹,这些国家的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很高,然而他们的科技、城市建设却不一定比我们好——我想,他们的的幸福来自“活在当下”。
东非的居民常常说一句话,“Hakuna Matata! ”, 中文意思“不要担心,顺其自然”。2013年国庆,组织“面粉”爬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途中,我们把一袋四川牛肉干送给当地的向导Breton,他觉得味道很不错,吃得特别快。我和他说,朋友,不用这么急,今天吃不完,留一些明天继续嘛。他却说,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我今天吃到这个美味很开心,就够了。这种想法,倒是和今朝有酒今朝醉不谋而合,也是一种“活在当下”。
“When I take every breath, I can feelthe precision, openness and intelligence of the present.”每一次呼吸,我都能感受到“当下”的精确、开放,以及其中蕴含的智慧。
只有感觉,才是你能抓住的。物质的拥有是一种错觉,最后转化为精神层面的拥有,才是我们真正的拥有。
都说经历是一笔财富,我一直觉得,旅行这种经历,是很重要的财富。
旅行能给人很多启发,这个过程真的很有趣。每到旅行的最后,你会发现,除了少许纪念品,什么都没有带回,收获的是人在路上的那种精神状态,以及视觉上接收到的美景。美景壮丽,也不是我们照片拍下来的美,而是亲眼所见时的那种心境感受——震撼、兴奋、惊叹、留恋……
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偶尔闲暇时分,我乐意于让自己慢慢地沉下去,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仿佛有些行走徒步的人一样,内心的感受更加值得被在乎。用内心深处与行走在路上的经历,来打开自己内心的局限性。痛苦,纠结,生气,愤懑,说到底都是自己无能为力时,不甘心的负面情绪作祟,都是因为你的认知没有到一个高度,那些局限性蒙蔽了你的眼睛。当你的大脑中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完善,加深之后。很多东西,譬如贪婪,恐惧,甚至是懒惰都会慢慢消失了。Lucy从片头那个吓到痛哭流涕,到后来的杀伐果断,都是在大脑开发后,信息量强大到对于时间、世界都看透,所达到的状态。
但电影里的Lucy是通过毒品突然地打开了“脑洞”,这个是很极端的电影假设,我们肯定无法达到。然而,我们通过多看书,多旅行,可以在不同的信息里得到刺激,完善自己对世界的感知,从而更宏观地认识我们所处的境遇。
这就需要我们去“修行”。旅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次“修行”。这种“修行”是不需要太强的“运算能力”的,你走在不同的城市里,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风物。这些不同于你之前生活的东西与你产生化学反应,帮你提升自己的脑部开发,最后旅行多了,经历多了,你会有一种释然感。
我旅行的最大感受,就是看过很多国家,在不同政治环境中生活过,体验过不同的风土人情之后,看待很多事情不再那么困惑。对于财富以及未来的一些事情,思想不再那么狭隘。你会发现,旅行过很多地方的人和其他固守一个地方的人很不一样。因为他的心境是平和的,狭隘的思想少很多。
当然看书也一样。在旅途上的感受经历,与通过阅读从书中获取的体验,这些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
我想这就是他们所说的,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网友的回复
【旅行的意义是啥~美景,美食,人文历史,遇见的人,还是其它的】 周立波说过…旅行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吃别人吃腻的菜,看别人看腻的风景,然后回到自己呆腻的地方力争上游,继续努力搬砖。。。
■网友的回复
旅行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意义。对我来说,旅行就是感受不一样的体验。先写个标题,剩下马上回来补充
- 旅行是不是检测一个人品行的捷径?
- 和尚这种身份或者职业有啥用
- 昨天是「曼哈顿悬日」。类似的日子还有哪些国内有没有能看到类似美景的地方
- 为啥中国人在国外旅行的时候,会抱怨“此地太多中国人”
- 学生出境游的意义有多大
- 求职面试存在马太效应吗屌丝逆袭的意义何在
- 腰4/5椎腰5/骶1 这两个部位大概在啥位置
- 做作业,抄完题后又转过头来看自己抄的是啥,小时候此类的经历大家都有过吗让孩子们做作业时抄题有意义吗
- 浅谈一下去西北游玩的意义本人南方人。
- 怎样量身定制一份健康高效并循序渐进、切实可行的减脂塑形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