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人志▲他用10年铁窗还债,再过两年出狱,还可东山再起,“借”了50亿

话说“有借有还 , 再借不难” , 讲的就是个信用 , 而在温州有一“牛人” , “借”了50亿没还 , 债主却还说他“有担当” 。文|灰鸽
谈中国改革开放 , 绕不开民营经济 , 而说起民营经济 , 就不得不提到温州 , 温州曾经是中国民营企业家最多的地方 , 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主要发源地 。
【企人志▲他用10年铁窗还债,再过两年出狱,还可东山再起,“借”了50亿】为什么温州老板多 , 曾经温州发达的民间金融是重要原因之一 。
温州一位前市委书记曾坦言:
“没有温州的民间金融 , 就没有温州的市场经济 , 就没有温州的企业家 。 ”确实 , 温州人也不是生来就都有钱 , 银行的贷款不是每个人都有本事拿得到的 , 如果不是通过民间借贷凑钱做生意 , 怎么当老板 。
2011年 , 央行温州支行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统计 , 温州89%的家庭或个人、60%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 , 市场规模高达1100亿 , 相当于当年温州全市银行贷款总额的1/5 。
不过 , 这种民间信用经济在催生成功企业家的同时 , 也衍生了不少还不起钱的失败老板 。
也就是在2011年 , 不少温州商人由于生意失败频发“跳楼”、“出逃”、“跑路” , 引发了温州的民间借贷危机 。
而“牛人”董顺生 , 就是在这场危机中倒下的“老板”之一 。
只是 , 他与其它破产老板的不同之处在于 , 既不轻生、也不跑路 , 更不否认自己的所有债务 , 甚至在危机爆发前 , 他就意味深长地对采访他的采访人员说:
“下次或许只能牢里见了” 。
企人志▲他用10年铁窗还债,再过两年出狱,还可东山再起,“借”了50亿
文章图片
1961年 , 董顺生出生在温州泰顺县 , 祖上本是有名的大户人家 , 祖宅“董家大院”至今还留存着 , 雕梁画柱 , 向世人静诉着往日的风光 。
不过 , 到董顺生这一辈早已不复繁华 , 有人说 , 董顺生的父亲曾是黄埔军校的学员 , 也就是这个特殊的家庭成分 , 一家人被迫从泰顺县城搬回了老家严山村 。
回到农村成了农民 , 一家人的生活十分拮据 , 董顺生有6个兄弟姐妹 , 吃饱饭已经是个很大的问题 , 更别提上学了 。
在那个年代 , 穷人家的孩子想要学点知识实在太难了 , 但董顺生的个性却是从小就不认命 , 一连坚持复读了5年 , 最终考进了电大学会计 。
也正是自己艰难的求学经历 , 让他对于教育事业有一种由衷的热爱 , 但毕业后 , 他被分配到一家陶瓷厂成了一名会计 。
不过 , 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 而在他的家庭成员中 , 母亲曾在南京教过书 , 妻子也是学校的一名音乐教师 , 无时无刻都在敲打着他那颗不安的心 。
1998年 , 董顺生下海了 , 当不了老师 , 他要办私立学校 , 于是找到了6个合伙人 , 一人出资10万 , 租用了一家国企的废旧厂房 , 创办了育才高中 。
第一年成功招生200人 , 开始了他的办学之路 。
企人志▲他用10年铁窗还债,再过两年出狱,还可东山再起,“借”了50亿
文章图片
但70万办学校哪里够 , 除了场地、设备 , 还要高薪聘请高级教师人才 , 想找银行贷款 , 而董顺生教室都是租来的 , 拿什么抵押 。
于是 , 开办学校的第一年 , 董顺生就开始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筹钱 , 当然 , 承诺了比银行高很多的利息 , 也真有人愿意借给他 。
一开始的数额虽然不算大 , 但至少解决了前期的投入所需 , 而学校在董顺生的大力关注和运作下 , 也渐渐有了起色 , 2001年还开办了初中班 , 成为当地一所小有名气的私立完中 。
而在借贷上 , 董顺生一直做到了按期、按息还钱 , 使得自己的个人信用度在泰顺县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 越来越多的人都愿意借钱给他 。
2003年 , 董顺生注册成立了温州立人教育集团 , 同时征地100亩 , 扩建初中部高标准教学楼和学生公寓 , 一期投资2600多万 , 而这些钱都是借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