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天津千余名农技特派员活跃在田间地头 种地,还得信科技(解码)


 #解码#天津千余名农技特派员活跃在田间地头 种地,还得信科技(解码)
文章图片
班立桐(中)在指导菇农。
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在天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新技术、心贴心为农民解难题,用科技知识助力现代农业发展。他们就是天津农业科技特派员。
从2014年到如今,千余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围绕10余个产业精准帮扶。他们发挥各自优势,培训服务农民、示范推广新产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走进天津市滨海新区茶淀街一名农户张宝金家的温室大棚,翠绿的葡萄蔓迎着阳光爬满了架子,星星点点刚结果的葡萄就藏在叶子里。
“5月就能上市了,这种阳光玫瑰葡萄可好吃了,去年市场上卖到80块一斤呢。”张宝金很开心。
前不久,张宝金家的葡萄烂了根,眼看就要绝收,多亏了农业科技特派员田淑芬,难题才得以解决。
促增收
改变传统种植方式
田淑芬是天津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教授、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常务副会长,也是天津千余名农业科技特派员中的一员。从2014年开始,农业科技特派员们围绕奶牛、家禽、水产、设施蔬菜、特色种植养殖等10余个产业开展精准帮扶工作,并形成了80余支帮扶团队。成为天津市首批农业科技特派员后,茶淀街7个村都是田淑芬的帮扶对象。
茶淀街有种葡萄的传统,而传统的粗放式种植并不增收。多年前,田淑芬在村里推广葡萄套袋种植,村民并不买账。后来田淑芬自掏腰包买来葡萄袋送给大家,有的村民采纳了她的建议。不久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让没套袋的葡萄大部分绝收,而套袋的却损失不大。此后,遇上关于葡萄的问题,大伙都相信田淑芬。以前村民种葡萄只想着多收成,密种植、乱施肥,一斤只卖一块多,而用田淑芬改良的葡萄架,标准化种植出的葡萄可以卖到20块一斤。
张宝金今年是第一次种田淑芬指导引进的阳光玫瑰葡萄。4月20日前后,气温骤降,给葡萄造成明显冻害。而这几天气温陡升,葡萄又出现了果面烫伤的现象。束手无策的张宝金想到了田淑芬。
田淑芬知道,春夏之交是葡萄生长的关键时期,一个闪失就会绝收。于是,田淑芬很快赶到了葡萄园。“这下有救了!”一看见她,滨海新区葡萄种植协会会长张国庆悬着的心,落了地。
解难题
拓展资源利用范围
“沼液管不能放在地上,要有一定角度,每亩地用沼液5立方米就够了,最多不能超过10立方米,千万不能漫灌……”这是天津市农业科技帮扶专家、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徐晓燕教授,通过视频指导天津食品集团万亩小站稻施沼液肥。
这些沼液可把天津食品集团嘉立荷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愁坏了。公司拥有过万头奶牛的养殖规模,用牛粪发酵成沼气。春节以来,受疫情影响,企业沼液外运受阻,6万立方米存储量的沼液池已经满了。天津食品集团找到了科技特派员徐晓燕,她带领团队分析了样品成分以后,提出了将沼液还田用于食品集团万亩小站稻生产的方案。这不仅解决了养殖场粪污处理的难题,也解决了水稻种植对养分的需求。
“施肥要尽量均匀,漫灌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水稻生长,最近要尽快翻地,给土壤微生物分解肥料的时间。”了解问题之后,徐晓燕带领团队到了现场。他们现场取样泥土和沼液,还要给出下一步使用方案。
忙活了半天,徐晓燕又赶去宝坻区牛家牌村、新开口村、辛庄子村等一些困难村农户家里。这些农户在徐晓燕的指导下,利用鸡粪、猪粪养殖高蛋白昆虫黑水虻,不仅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再利用,也增加了经济收入。
去年一年,牛家牌村养鸡户吴广民养黑水虻的收入比养鸡的收入还高。前几天,吴广民晚上发现虫子状态和白天不一样,随手拍了张照片发到徐晓燕组建的微信群,没想到,天还没亮就收到了徐晓燕的回复:“因夜间气温低,虫子密度小,虫料温度低虫子不活跃,建议增加养殖密度,提高养殖环境温度。”到了吴广民家里,徐晓燕更是现场帮他调整了温度和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