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将侗锦织造技艺转化为脱贫的文化产业,非遗传承人做村支书

侗锦 ,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在湖南怀化深山里的通道侗乡传承千年 。 粟田梅 , 是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 她的生活与侗锦丝缕缠绕 , 从未分离 。
现在 , 她用侗锦 , 带着乡亲们编织出一条小康路 。
一大早 , 湖南怀化通道县文坡村的侗锦传承基地内 , 戴着头帕的织娘 , 以经线作底 , 以纬线起花 , 脚踏手捋 , 一幅幅精美的织品跃然而出 。
#央视新闻客户端#将侗锦织造技艺转化为脱贫的文化产业,非遗传承人做村支书
文章图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粟田梅:侗锦图案多以动物、爬虫类、鱼类、牛马、人物为主 , 有些图案的来源与民间传说有关 , 比如人手拉手的图案就是踩歌堂 , 代表侗族人民团结的意思 , 期望未来多子多孙 。
【#央视新闻客户端#将侗锦织造技艺转化为脱贫的文化产业,非遗传承人做村支书】
#央视新闻客户端#将侗锦织造技艺转化为脱贫的文化产业,非遗传承人做村支书
文章图片
侗锦织造技艺复杂 , 要历经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织品 。 因为是纯手工 , 熟练的织娘 , 一天也只能织一寸左右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粟田梅:最难做的就是数纱 。 一根一根数 , 不能有丝毫差错 , 要是错了一根纱 , 图案就全错了 。
#央视新闻客户端#将侗锦织造技艺转化为脱贫的文化产业,非遗传承人做村支书
文章图片
这个侗锦传承基地 , 是2016年在政府支持下建起来的 。 目前 , 基地固定的20位织娘 , 月收入3500元左右 , 其他织娘则在家纺织 , 由基地收购 , 全村一年侗锦产值能达到400多万元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粟田梅:我现在以这个平台做侗锦 , 依托这栋楼 , 不断做大侗锦产业 。 在传承技艺的同时 , 可以让更多的老百姓、贫困户全部参与进来 。
#央视新闻客户端#将侗锦织造技艺转化为脱贫的文化产业,非遗传承人做村支书
文章图片
上世纪九十年代 , 受市场冲击 , 这些耗时费力的手工织物 , 慢慢淡出了侗家人的生活 。 大部分织娘选择外出务工 , 粟田梅成了村里最后一个以织侗锦为生的人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粟田梅:我很喜欢、很爱好这种侗锦 。 我最主要的就是怕 , 要是在我们这一代失传的话 , 觉得很可惜 。
#央视新闻客户端#将侗锦织造技艺转化为脱贫的文化产业,非遗传承人做村支书
文章图片
2011年 , 粟田梅当选为村支书 。 在她看来 , 将侗锦织造技艺转化为脱贫致富的文化产业 , 应该是一条不错的路子 。 她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 , 创办侗锦坊 , 敞开大门培训织锦爱好者 。 不仅如此 , 她还带着侗锦四处展览 , 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侗锦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粟田梅:我让她们来学 , 有人来了 , 要她们来织侗锦 , 我还开生活费给她们 。 那时候真的很难 , 培养后继人才 , 想着把年轻人怎样带出来 。
#央视新闻客户端#将侗锦织造技艺转化为脱贫的文化产业,非遗传承人做村支书
文章图片
到目前为止 , 粟田梅已累计培训织娘4000多名 。 依托传承基地 , 侗锦的品质和数量有了很大提升 , 再加上款式、颜色的创新 , 侗锦织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
村里的90后龙利菊 , 干脆不外出打工了 , 在基地学起了侗锦织造技艺 。 现在她已经是基地的管理员 , 专门负责对接订单 。
#央视新闻客户端#将侗锦织造技艺转化为脱贫的文化产业,非遗传承人做村支书
文章图片
通道侗锦传承基地管理员龙利菊:在这里又可以赚钱 , 又可以照顾老人小孩 , 离家近 , 还有工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