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媒生物@北京防治病媒生物幕后,这个“虫子博士”功不可没

有三件事 , 曾晓芃认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是最有意义的 。
病媒生物@北京防治病媒生物幕后,这个“虫子博士”功不可没
文章插图
素描 琚理
从1990年到北京市疾控中心工作一直到现在 , 曾晓芃已是疾控中心的主任 。 30年间 , 他一直在跟“小虫子”斗智斗勇 , 大家都管他叫“蚊虫克星” 。 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到来之前 , 他要解决的 , 就是大家都讨厌的蚊子 。
病媒生物@北京防治病媒生物幕后,这个“虫子博士”功不可没
文章插图
举办奥运会的时间正值北京的夏季 , 而在当时 , 尤其是夜里 , 蚊虫叮咬特别厉害 。 怎么把蚊子的密度降下来 , 是摆在曾晓芃和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
面对奥运会这样的国际盛事 , 曾晓芃把目标定得很高:要把蚊虫密度降到人不会感到被叮咬的水平 。 有多难?举个例子就知道了 。 2006年的时候 , 曾晓芃他们做蚊虫密度监测 , 两个小时在鸟巢周边的区域就能测到1000多只蚊子 。 这么大的量想要不被蚊虫叮咬 , 这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
病媒生物@北京防治病媒生物幕后,这个“虫子博士”功不可没
文章插图
怎么破解这个难题?曾晓芃带领团队展开研究 。 他心里其实很清楚 , 想要彻底击退蚊虫 , 得把幼虫扼杀在摇篮里 , 让蚊虫彻底不能孳生 , 否则等蚊虫已经大量繁殖出来了再去喷药 , 是没法实现目标的 。 而幼虫最主要的孳生环境 , 就是在水里 。
曾晓芃和团队几乎走遍了所有奥运场馆周边大大小小的下水道、河流、小河湖、管井……只要有水的地方 , 就能看见他们的身影 。 下泥潭、踩泥坑 , 那是常有的事儿 。 他们把精心挑选好的、对水体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灭蚊药 , 纷纷投进各个水体里 。
想要知道哪里蚊虫多 , 还得靠监测 。 二氧化碳诱蚊灯是曾晓芃团队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 , 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研究出来的 。 在傍晚蚊虫活动的高峰期 , 用他们设计出来的诱蚊灯(诱捕装置) , 释放比人体多10倍的二氧化碳来诱引蚊虫 。 “我就想 , 如果最终在这种情况下 , 都吸引不来蚊子 , 那我们就有信心实现目标了 。 ”
除了灯诱蚊虫方法 , 还有更直接的蚊虫密度监测方法 , 人诱法 。 曾晓芃和团队在傍晚的时候 , 到鸟巢周边各个场馆 , 找个地方坐着 , 把整条小腿暴露出来 , 就那么干坐半个小时 , 数着有多少只蚊子飞过来 , 腿上常常能被叮咬10多个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