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陆羽说茶有九难,但对于好茶来说,它有十难,这是茶真实的修为!( 三 )


文章插图
好茶的第六难 , “炙” 。
《茶经》原文里 , 茶有九难 , 最难让人理解的在于“炙” 。
炙 , 能让人现代人联想到烤肉上 。
而原文的本意 , 是指茶饼的烤炙 。
唐代人的煮茶、喝茶 , 炙茶饼是一道必经的步骤 。
古人们在炙烤茶饼前 , 先要考虑环境的影响 。
不能在大风的地方烤 , 要靠近火去烤 。
同时要不停的去翻动 , 等到茶饼表面散发出茶香 , 才算止步 。
当茶饼做到内外熟透时 , 炙法才算是得当 。
从现代喝茶的角度看 , 虽然唐人流行的“煮茶” , 和我们今天理解的煮茶概念 , 相距甚远 。
但从品茶的效果上看 , 环境的影响确实很关键 。
在清幽雅静的环境下品茶 , 和在锣鼓喧天的热闹场合喝茶 , 感受到的风味完全不一样!
茶叶@陆羽说茶有九难,但对于好茶来说,它有十难,这是茶真实的修为!
文章插图
好茶的第七难 , “末” 。
末 , 指的是将茶饼碾碎 。
不论唐朝的煮茶 , 或者宋代的点茶 , 这一步骤都不可或缺 。
碾出好的茶末 , 用力要巧 。
这样才能确保茶末的精细 , 将其过筛后煮出来的茶汤口感更佳 。
对了 , 唐宋的喝茶吃茶是连茶带末一同饮下的 , 像喝羹汤那样 。
古人的一日三餐里 , 羹与汤是主食 。
要么也不会在诗里写 , 三日入厨下 , 洗手作羹汤 。
而不是写“洗手炒肉片” 。
现代人喝茶 , 不会故意把茶叶碾碎、弄碎 。
恰恰相反 , 叶片断裂的碎茶 , 泡茶过程还会增添不少麻烦 。
泡出来的茶汤内 , 会有不少碎茶末 。
所以 , 在冲泡碎茶时 , 用茶滤进行过滤很关键!
茶叶@陆羽说茶有九难,但对于好茶来说,它有十难,这是茶真实的修为!
文章插图
好茶的第八难 , “煮” 。
煮 , 指茶汤的煎煮 。
唐朝人的煮茶 , 对水开的长度、茶末的投放、茶汤的有效生产生成等 , 均要求顺势而为 。
只有拿捏好了分寸 , 最后才能煮出一壶好喝的茶汤 。
煮茶要先煮水 , 等待壶内的水正式烧开 , 要经过“三沸” 。
一沸 , 壶内有像鱼目的小泡 , 有轻微的响声 。
二沸 , 烧水壶的边缘有泡连珠般的往上冒 。
三沸 , 水波翻腾 , 像浪花那般 。
水在三沸之后 , 达到了正式烧开 , 可以进行煮茶 。
现代化的煮茶加热 , 判断壶内的水是否烧开 , 可以借鉴古人的经验 。
同时 , 当壶内的水温加热到沸腾时 , 往往会有自动声音提示 。
如果是直接煮干茶 , 等到水烧沸后 , 再投茶 。
煮不同的茶 , 为了浓淡适中 , 茶水比例要预先搭配好 。
如果是煮老白茶 , 那么300-400ml的水量 , 搭配干茶2-2.5克完全足够 。
煮茶的过程 , 并非是煎中药汤 。
稍微沸煮 , 等到壶内有适合的汤色煮出来后 , 就可以停止加热了 。
停止加热后 , 等壶内咕噜噜的热闹声响 , 慢慢变得安静 , 一壶茶就正式煮好了 。
茶叶@陆羽说茶有九难,但对于好茶来说,它有十难,这是茶真实的修为!
文章插图
好茶的第九难 , “饮” 。
饮 , 指的是喝茶的方法 。
按唐宋的方法 , 煮出来的一壶茶 , 香气浓郁 , 滋味醇厚 , 回味甘甜 。
煮好的热茶 , 倒入黑色厚胎的茶盏 , 保温并衬托茶色 。
可以看到 , 用茶末煮出来的茶汤 , 表面带着一层茶沫 。
这在古人看来 , 是一杯好茶的点睛之笔 。
甚至于 , 宋代的点茶 , 最后一步讲究击拂茶汤 , 打出“雪沫乳花” 。
喝茶时 , 捧着一杯打好的茶 , 像是端了一碗雪 。
连茶带沫的吃下 , 味淡而绵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