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叔看历史@汉唐“韬光养晦”与两宋“岁币外交”

【十四叔看历史@汉唐“韬光养晦”与两宋“岁币外交”】中原王朝经常面对强敌 , 尤其是在“技不如人”的时候不得不卑辞重币“小心伺候着” 。
十四叔看历史@汉唐“韬光养晦”与两宋“岁币外交”
文章图片
国人提起历史 , 当然崇尚汉唐而不堪两宋 , 尤其是陈汤“犯强汉者 , 虽远必诛”很容易激起民族强大的自豪感 。 其实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 , 汉唐辉煌的基础上 , 是长期“韬光养晦”的结果 , 对外“卑辞重币”避免在力量不够时毁于强敌之手 , 对内“励精图治”发展壮大国家实力 。
如果说汉初仅仅是“和亲” , 即使冒顿单于羞辱吕后也无损朝廷纲纪 , 那么唐初对突厥不仅“纳贡”更要“称臣” , 这可是中原王朝历史上首次对异族“俯首” 。 这种自损“国格”的方略也只有汉唐这样恢弘气概的王朝能够“隐忍” , 所谓“苦心人 , 天不负” 。
正是有汉唐初年的“韬光养晦” , 避免了与强盛时期的匈奴、突厥玉石同焚 , 才有后来霍去病封狼居胥“漠南无王庭”、李靖阴山大战俘获颉利可汗 。 至于汉元帝时陈汤扬威于异域 , 那也是在汉武雄图之后的小夜曲 , 西汉已经熬过了建国初期的休养生息隐忍不发 。
宋朝一开始就没有汉唐的决心 , 即使是军人皇帝赵匡胤也只是想到如何“安内”而不是“攘外” , 对于汉唐故地的幽云十六州 , 赵匡胤从未想到过在自己有生之年凭借多年征战的精兵良将“光复塞外” 。 而后来的文人皇帝赵光义两次北伐失败只能对契丹采取守势 , 暗弱的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更是对契丹、西夏“花钱买和平” , 这就是“岁币外交” 。 后来的南宋当然沿用北宋“岁币外交” , 几次宋金和议基本都是大把撒钱 , 从未想过“光复中原” , 于是只能积贫积弱 , 最后毁于胡虏之手 。
后来的当政者 , 是汉唐旧事还是两宋败章 , 是“韬光养晦”还是“岁币外交” , 自有后人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