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教育部发布《给全国中小学校新学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建议》

当前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 , 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 , 各地中小学积极推进开学复课工作 。 为更好帮助各地师生顺利适应新学期 , 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开学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校园学习 ,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向全国中小学校提出如下指导建议 。
1.开展开学复课衔接工作 , 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能力
对于入学后学生可能存在的适应不良问题 , 学校要提前预判 , 在教学安排上预留调整适应期 , 可提前发布开学后的教学计划安排和作息时间表 , 让学生早知情、早安心、早准备 。 引导学生提前做好迎接开学的行动准备 , 通过准备返校物品、制定复学计划等方式提升对新学期的期待和信心 。 上好“复学第一课” , 平稳度过开学第一周 , 通过开展疫情防控、生命安全、卫生健康等主题班会 , 积极引导学生分享、总结居家学习生活期间学习体会和成长感悟 。 课堂教学可延续线上教学时的一些有效方法 , 帮助学生实现从在线学习到课堂的平稳过渡 。 对于学习上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生 , 及时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给予个别化指导和帮助 , 引导其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
2.做好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 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疫情对师生心理健康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 学校在开学前后要及时进行师生身心健康状况摸底 , 根据师生的反馈信息 , 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 开学前通过在线调查和线上沟通 , 充分了解全体师生受疫情影响的情况 。 开学后通过师生自我报告、日常观察、专业心理评估等方式 , 掌握困扰师生的具体压力来源和情绪行为问题 。 同时 , 要关注疫情对师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可能存在长期性和隐蔽性 , 有些心理应激症状会延迟出现 , 国外疫情形势发展也可能给师生带来心理困扰 , 进行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时要注意定期、多次、全面掌握 。
3.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 , 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适
针对疫情期间学生可能的心理困扰(如过度焦虑、紧张、恐惧、心情低落、挫败感、失眠少觉等)和行为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 , 作息不规律、长时间玩游戏等)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课、同伴互助、团体辅导等活动 , 帮助学生掌握简便有效、容易操作的心理调适方法 。 要注重结合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开展工作 ,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 , 鼓励他们用游戏的方式表达 , 学会识别情绪并加以调节;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 , 鼓励他们加强人际交往 , 通过沟通表达情绪、情感 , 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 , 采用班队会等多种形式 , 宣传在疫情中出现的先进事迹 , 进行生命教育和生涯教育 。
4.针对心理困扰较大的学生 , 提供及时有效的个体心理辅导
关注和重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学生 , 对其提供充足的情感、生活和学业支持 , 开展有效心理辅导 ,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应对、及时上报 。 特别关注在疫情前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 开展追踪评估 , 结合以往辅导记录 , 提供预防性心理辅导 , 协助其维持心理健康水平 。 特别关注来自重点疫区或身边有亲人感染新冠病毒并对此感受到焦虑和压力的学生 , 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 , 积极改善其周边人际环境 , 减少可能的排斥和歧视 。 特别关注在疫情期间出现明显情绪问题、沉迷电子产品或行为偏差等情况的学生 , 提供干预性心理辅导 , 开展行为矫正 , 协助其回归正常学习生活 。 特别关注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 , 提供陪伴性心理辅导 , 建立同伴互助小组 , 协助其接纳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 促进其转变认知、优化心态 。
5.通过多种方式缓解教师职业压力 , 指导教职员工有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新学期开学 , 教师面临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了解掌握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参与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帮助学生做好居家学习与在校学习衔接等任务 , 工作压力较大 。 学校要统筹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 , 合理安排教职员工的疫情防控、线上和线下授课、班级管理等工作量 , 让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班级管理和授课中 。 要切实关心教职员工心理健康 , 帮助他们解决教学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 给予心理支持 。 组织形式适宜的教师活动 , 鼓励教师自主调整情绪 , 建立积极的生活观和工作观 , 提高生活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 , 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