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惊梦」《清平乐》:节奏慢不是瑕疵,历史的精髓值得细品,原创

纳兰惊梦/文
王凯、江疏影主演的《清平乐》 , 从开播至今备受“节奏慢”的吐槽 。 在看国产剧恨不得都用倍速的当下 , 像《清平乐》这样不紧不慢做足功夫的剧集 , 反倒成为了“另类” 。 只不过在我看来 , “节奏慢”却并不能称之为《清平乐》的“瑕疵” 。
「纳兰惊梦」《清平乐》:节奏慢不是瑕疵,历史的精髓值得细品,原创
文章图片
【「纳兰惊梦」《清平乐》:节奏慢不是瑕疵,历史的精髓值得细品,原创】值得注意的是 , “拖沓注水”与“节奏慢”有着本质的区别 。 之前确实有不少国产剧在利益的驱使下 , 加入大量可有可无的闪回记忆、不知所云的空镜头以及毫无意义的支线情节 , 极大地影响了观众的观剧体验 。 但也不是所有的长剧都是“注水剧” , 譬如《琅琊榜》《大秦帝国》《大江大河》等 , 都是40集以上的长剧 , 却丝毫不影响口碑 。
「纳兰惊梦」《清平乐》:节奏慢不是瑕疵,历史的精髓值得细品,原创
文章图片
观众对于“慢”的敏感 , 一方面是不满于注水剧的横行 , 另一方面确实也与当前短视频软件的爆红密不可分 , 碎片时间的刷片场景 , 确实更加适合快节奏反转剧的消费 。 但这些显然都不是《清平乐》“观剧体验不佳”的佐证 , 《清平乐》的慢节奏 , 是由剧集涵盖内容之广所决定 , 是演员消化台词之多所决定 , 亦是导演叙事风格所决定的 。
「纳兰惊梦」《清平乐》:节奏慢不是瑕疵,历史的精髓值得细品,原创
文章图片
要说《清平乐》涵盖内容之广 , 完全是因为宋仁宗时期繁荣的商业经济、科学技术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 世人皆知《清明上河图》绘尽北宋东京之繁华 , 殊不知这繁华背后多依仗仁宗时期奠定的基础:开篇尚是少年官家的仁宗与韩琦在梁家铺子的坊市之争 , 看似只是少年意气 , 却为后来仁宗打破坊市制度 , 极大刺激商业发展埋下了伏笔 。 占城稻、活字印刷术 , 这些在历史上闪耀着光辉的名字 , 也都在《清平乐》里不经意的亮相 。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绘尽北宋东京之繁华 , 那么《清平乐》亦堪称仁宗时期的百科全书 , 承载如此之巨的内容 , 导演费些镜头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
「纳兰惊梦」《清平乐》:节奏慢不是瑕疵,历史的精髓值得细品,原创
文章图片
要说《清平乐》台词之多之深 , 不要说观众觉得冗长深奥 , 就连主演们也曾大呼“虐我千百遍” 。 台词是演员的第二张脸 , 它们存在的作用不仅是塑造出鲜活的人物角色 , 更在于通过这些传播中华文学之美 。 无论是晏殊为仁宗解《孝经》 , 以《周礼》劝谏刘太后 , 还是仁宗给女儿徽柔释《荀子》 , 都是中华文学瑰宝的一次巡礼 。 细品之下 , 便会发现《清平乐》里的台词糅合了古文的遣词造句 , 美如宋代瓷器温润沁心 。 而随着剧情的娓娓道来 , 这些被寄托了当事人心境与用意的台词才会被观众所理解 , 颇有猜题解密的乐趣 。
「纳兰惊梦」《清平乐》:节奏慢不是瑕疵,历史的精髓值得细品,原创
文章图片
实际上 , 《清平乐》的台词之美也得益于仁宗时期文坛的群星闪耀 。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点评:“华夏民族之文化 , 历数千载之演进 , 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 ”《清平乐》中已然登场的就包括了晏殊、范仲淹、韩琦、欧阳修、司马光这样的“文学天团” , 至今留下了多少“背诵并默写全文”的经典之作 。 更何况还有未出场的王安石、曾巩和苏氏父子三人——“唐宋八大家”中六位宋朝文学大家 , 皆出自仁宗一朝 , 这又是何等排面?
「纳兰惊梦」《清平乐》:节奏慢不是瑕疵,历史的精髓值得细品,原创
文章图片
《清平乐》开播至今 , 导演用层层推进的节奏 , 铺开了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时代风物 。 事无巨细的叙述风格之下 , 没有构筑起强烈的矛盾冲突 , 导致了部分观众的观剧不适 。 但如果只因“节奏慢”便给《清平乐》打差评 , 那这个“锅”未免有点滑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