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小百科」| “江口沉银”系列报道(2),“黑科技”助力四川首次水下考古,电子科大科研团队绘制3D“藏宝图”( 二 )
文章图片
电子科技大学师生“自带干粮”奔赴江口
2017年3月10日 , 基于为社会公益性事业服务的目的 ,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地学特色研究中心积极加入了江口考古队伍 , 同时 , 也向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发出邀请 , 携手成立了“江口沉银考古探测试验团队”(简称“联合研究团队”) , 共赴江口考古现场 。
科技寻银:绘制3D河床基岩“藏宝图”
胡光岷选派“得力干将”周军博士后作为电子科技大学团队的技术负责人 。 2017年3月11日 , 由周军做“技术领队” , 学院办公室主任卢如海任“后勤部长” , “联合研究团队”正式开拔奔赴江口 。 当天中午抵达考古现场 , 下午即开始布设测量设备 。
文章图片
探测团队搭乘一叶扁舟正在岷江布置测线
测量显示 , 江口沉银的深度有的已经达到了6米 。 “显然 , 河底的复杂程度要比我们想象的大 , 仅仅过了半个月 , 考古队对沉银分布情况的认识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周军说 。 原来 , 早在2017年1月25日 , 胡光岷就和王绪本、周军三人去过江口现场实地察勘 , 当时察勘的数据是沉银平均深度仅为地下1-2米 。
虽然团队对水下探测的技术和设备很有信心 , 但要精准地探测散布在河底的一块块“银子”难度是很大的 。 经过与考古专家的多轮研讨 , 联合研究团队了解到 , 河床浅部的地质结构可分为河砂卵石层和基岩层 , 沉银在河水的冲击作用下 , 往往会沉到河床的基岩面上 , 并往河流的下游运动 , 当运动到基岩表面相对较深的沟槽中时 , 沉银的运动受到阻碍 , 可能会在沟槽相对集中起来 , 形成“沉银有利储集区” 。
因此 , 与其零零星星地探测沉银 , 不如先研究河床基岩表面的整体结构 , 找出“沉银有利储集区” , 然后有针对性地发掘 , 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 确定整体思路之后 , 团队立即采用高密度电法勘探、探地雷达等多种科技设备和技术进行勘测 。
文章图片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地学特色研究中心的成员主要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地质雷达 。 这是一种采用短脉冲宽带高频电磁波信号检测地下介质分布的新技术 , 电磁波信号在地下介质内部传播时遇到不同介质的界面时 , 会发生反射、透射 , 在地面接收发生的电磁波 , 经过处理后可获取地下介质的断面扫描图像 。
“不同的方法可以测量出不同的数据 , 这些数据可以相互印证 , 帮助我们绘制出更加精准的3D基岩构造图!”周军说 。
文章图片
“自带干粮”:要把科技考古做到极致
从2017年3月11日入驻考古现场 , 到3月30日返回成都 , “联合研究团队”驻扎江口野外作业长达20天 。 对团队的许多成员而言 , 把“电子信息+地球科学”用于考古 , 都是人生中的“第一次” 。 虽然队员们的脸被江风吹得皴成了“锅巴脸” , 但看着新技术可能对文物挖掘产生的作用 , 队员们都十分兴奋 。
尤其让他们高兴的是 , 大量文物的挖掘出土不仅证明了“江口沉银”的历史传说 , 也证明了他们的理论预测与实际挖掘的情况高度吻合 , 对“沉银有利储集区”的探测可以说“摸得很准” 。
文章图片
发掘实践证明 , “沉银有利储集区”的判断是正确的 。
据了解 , 第一期江口考古发掘的面积仅为1万平方米 , 而“江口沉银”遗址的总面积大概为100万平方米 。 因此 , 目前挖掘获得的一万件出土文物只相当于宝藏的“冰山一角” 。 而要完成对整个遗址区域的发掘工作 , 估计还要持续数年 。
- 『考古』一个不起眼的小墓,为何能挖出近30亿稀世珍宝?墓主到底是何人?
- 高中历史高考学习辅导考古发现: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 印象契丹巴林左旗【印象契丹】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复工
- 【考古】盗墓贼不识货,丢掉一双“破鞋”,考古队仰天大笑:价值3个亿
- 『考古』此人被称盗墓界“祖师爷”,晚年金盆洗手,协助国家挖出千年美人
- 光绪■考古队挖掘光绪墓,一名军医钻进皇后棺材,五秒后跑出来呕吐不止
- 百事优物考古专家认定无考古价值,如今沦落成庄稼地,中国最荒凉皇陵
- 【考古】风水大师和盗墓高手预言,祁连山下必有大墓,考古专家:这话靠谱
- 安娜说历史 考古队发现6000年前文物,证实确有其他太阳,后羿射日非神话
- 【考古】古墓被盗30次,盗墓贼一无所获,专家转动棺椁,才知墓主有多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