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身边没有王朝马汉,真实的包拯:善于弹劾


【上观新闻】身边没有王朝马汉,真实的包拯:善于弹劾
文章图片
【【上观新闻】身边没有王朝马汉,真实的包拯:善于弹劾】历史长河中 , 能被绝大多数人记住的人 , 包拯算是一个 。 已化身“青天”的包拯 , 人们的口耳相传 , 并在戏剧舞台上活跃 。 那么 , 一个真实的包青天又是怎样的呢?
“不持一砚归”
现实中的包拯没有离奇的身世 , 既不是黑脸怪胎 , 也没有什么兄嫂 。 那是大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的一天 , 安徽合肥的包府一片喜气洋洋 , 因为39岁的包进士终于如愿以偿 , 夫人为他生下一子 。 这名婴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包青天 , 由于前两子早夭 , 三子包拯就成了家中的宝贝 。
生于官宦世家 , 必然要通过科举追求功名 , 29岁那年 , 皇帝点了他的进士 , 同榜的还有文彦博 。 包拯被任命为建昌县知县 。 可是 , 因离家太远 , 年迈的父母舍不得这个宝贝儿子 。 为了不让双亲为难 , 包拯干脆推掉官位 , 在家专心侍奉二老 , 这一侍奉就是10年 。 其间 , 父母相继去世 , 包拯守孝在家 。 为此 , 司马光、欧阳修等人的笔下夸奖了包拯的孝行“少有孝行 , 闻于乡里” 。 10年后 , 已人到中年的包拯才走出家门 。 “清心为治本 , 直道是身谋 。 秀干终成栋 , 精钢不作钩 。 仓充鼠雀喜 , 草尽狐兔愁 。 史册有遗训 , 毋贻来者羞” , 这是他在进京途中为自己写下的官场座右铭 。
包拯的第一份差事是天长县的知县 , 在天长任职期满后 , 包拯升任端州知州 。 端州是产名贵砚台的地方 , 端砚最受士大夫珍爱 , 是时髦的雅器 , 也是每年要进贡给朝廷的土特产 。 地方官员在“贡砚”之外 , 还索要数十倍的数量 , 用于打点各级官员 , 这一潜规则在当地流行多年 , 无形中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 包拯上任后 , 高调破除了这一潜规则 , 规定“贡砚”之外 , 不得多征一块砚 , 违者重罚 , 并表态自己绝不贪求 。 此事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 。 3年知州期满后 , 包拯离任 , 果然“不持一砚归” 。 “清廉正直”四个字 , 从此伴随包拯一生 。
被称为“包弹”
这件事传到京城 , 皇帝大加赞赏 , 任命包拯为监察御史 , 负责监督百官 , 这无疑给了包拯一个发挥特长的平台 。 他也确实表现出了作为一名谏官的素养 , 在内政外交在内政外交上提出许多上提出许多批评意见 , 因善于弹劾 , 时人称其“包弹” 。 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件事 。
其一 , 弹劾张尧佐 。 张尧佐平庸无能 , 因是宋仁宗爱妃的伯父 , 所以一升再升 , 权拜三司使 , 掌管财政、人事等实权 , 遭到朝臣非议 。 包拯联合其他谏官一起弹劾 , 然而 , 宋仁宗却力挺张尧佐 , 张的职位不降反升 。 包拯3天之内再度弹劾 , 结果 , 君臣之间起了冲突 , 仁宗一意孤行 , 再次提拔张尧佐为“宣徽使” 。 这下可引起了公愤 , 招来包拯、陈旭、王举正等7位大臣的猛烈抨击 , 包拯甚至和仁宗面对面交锋 , 言辞激烈之时 , 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 , 气得仁宗拂袖而去 。 迫于众臣之势 , 宋仁宗不得不作出让步 , 同意外戚不得担任“两府”的建议 。 皇祐三年(1051年) ,, 给张给张尧佐去掉一些职务 。 以包拯为首的谏官们 , 在与外戚的斗争中 , 取得胜利 。 仁宗公开宣布“自今后妃之家 , 毋得两府任职” , 对避免类似汉唐外戚专权、祸乱朝政的历史悲剧重演 , 起到了一定作用 。
其二 , 弹劾宰相宋庠 。 宋庠是宋代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 , 皇祐八年(1049年) , 他与名臣文彦博一同拜相 。 两年后 , 这位状元宰相不作为 , 引起包拯不满 。 包拯弹劾宋庠的理由是:“固位无耻” 。 平心而论 , 这一理由有些牵强 , 清代学者冯景在《包拯集校注》一书中含蓄地点明 , 包拯弹劾宋庠 , 有与自己的同榜进士文彦博结党的嫌疑 , 他对宋庠的指责是铲除异己的借口 , 宋仁宗也认为“包拯阴结文彦博”是事实 。 这起事件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风波 , 文彦博被贬谪 , 包拯请求外调 , 出京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