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深度:李行落选国足集训名单,并非实力问题,而是暂时无用武之地( 二 )


所以在恩师李铁临危受命执教国足后 , 再加上东亚杯阵容是选拔队 , 所以李行便成了李铁首选目标 , 因为李铁想做个试验 , 想把卓尔的进攻体系复制到国足 , 尽可能在短时间内稳定住局面 , 磨合出一个新的技战术打法 , 这也是他招入明天和董学升的原因 。 在东亚杯比赛中 , 李行作为国家队新人获得了大量出场机会 , 但是表现中规中矩 , 甚至有的场次踢得很保守 , 不敢带球 , 不敢向前传球 , 一味的回传球 , 赛后也被球迷诟病为“回传型后腰” 。 李行在卓尔是中场指挥官 , 到国足怎么就发挥不出来了呢?
二 , 李行为何在国足发挥不出来?默契少+环境差+适应难
熟悉卓尔的球迷都清楚 , 李铁给卓尔打造的阵型是4-2-3-1 , 这个阵型是双后腰配置 , 而李行虽然在中场后腰位置 , 但是他的作用并不是防守 , 而是组织进攻 。 如上图所示 , 在不同场次的比赛中 , 李行是首发的后腰之一 , 但是在他的身后一直都有一个“保镖”和“护卫” , 在联赛刚开始的时候这个人是姆比亚 , 到后来姆比亚后撤稳固防线 , 宋志伟充当这个角色 。 上文也提到了李行防守并不是优势 , 所以李行其实是不适合踢单后腰配置 , 准确点说他其实是组织型中场 。
但是在东亚杯那次集训的名单中 , 能踢防守后腰的就蔡惠康 , 王上源的经验也不丰富 , 李行出场本来是承担更多进攻组织任务的 。 但是面对韩国和日本这样的实力强的对手 , 我们中场的防守压力非常大 , 在防守的时候李行需要承担更多 , 但防守并不是他的优势 , 所以暴露了缺点 。 在进攻的时候 , 如下图这个进攻回合 , 当中国香港队对他进行高位逼抢时 , 李行多次选择回传后场 , 这样的操作也让球迷看得憋屈 。
我们继续看另外一个进攻的回合 , 如下图所示 , 当李行面前无人防守 , 他观察到了禁区跑位的队友 , 直接一个长传找到中路的董学升 , 后者利用对抗优势博得一个点球 。 这个进攻回合的配合 , 就是他在卓尔最擅长的干的事情 。 这个配合发生的前提是 , 李行当时面前近10米范围没有人防守的时候 , 给他制造了传球的环境和空间 。 对比以上两个进攻回合 , 可以看出李行的组织不同于别人 , 因为他欠缺盘带和突破能力 , 是一个需要传球空间的中场组织者 。
总结以上的分析 , 李行在国家队难以适应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①默契少:他的传球需要空间 , 需要前锋的穿插跑位配合 , 这个默契短短几次训练和队友建立不起来;
②环境差:对阵韩国、日本 , 因为他们实力强经常高位逼抢 , 李行根本没有传球空间 , 组织进攻作用难以发挥;
③适应难:除了以上两点 , 李行心态调整也不好 , 因为怕丢球失误 , 踢得很不自信 , 导致经常回传球;
三 , 国足中场竞争分析:李行位置重叠且短板暴露
李铁执教的国足第二次集训 , 名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 我们聚焦观察中场位置 , 这次入选了8人 , 按照位置属性来区分 , 防守后腰2人分别是李可、池忠国 , B2B中场是吴曦和金敬道 , 而组织前腰2人是张稀哲和蒿俊闵 。 另外2个边卫是刘彬彬和刘云 。 李行既然踢不了单后腰 , 那他需要竞争位置的话就去踢B2B中场和组织中场 。 按照实力来说 , 锁定这两个位置的是吴曦和蒿俊闵 , 替补是张稀哲和金敬道 , 所以李行想留队就要和张稀哲、金敬道竞争 , 那他们三人上赛季的攻防数据对比如何呢?
首先来看进攻方面 , 李行场均传中3.6次最高 , 场均关键传球1.8次最高 , 场均射门0.9次低于张稀哲 , 场均突破0.1次远远低于金敬道和张稀哲 。 从这个数据也反映了一个技术特点 , 那就是李行传球脚法比较出色 , 所以角球、定位球都是他来主罚 , 所以传中机会很多 。 突破次数少 , 反映了他技术不如张稀哲细腻 , 爆发力和对抗不如金敬道出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