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路街道」北京垃圾分类临考:厨余废料如何变肥料

北京商报讯(采访人员陶凤 刘瀚琳)北京市垃圾分类大考在即,已有部分社区实现垃圾循环利用“小闭环”。4月28日,北京商报采访人员来到位于海淀区学院路街道东部的二里庄小区,据介绍,目前这里已经实现从源头分类、厨余垃圾回收、发酵到再利用的微型垃圾循环系统。社区居民利用厨余垃圾发酵成的肥料,在天台种出30余种花卉。
由于日产量大、回收盈利难度高,厨余垃圾一直是垃圾分类的改革“坡地”。日前,二里庄社区引入了厨余垃圾资源化一体机。“把厨余垃圾倒进这个机器以后,等待24小时,经过粉碎、脱水等程序,剩下来的营养土在经过天台晾晒二次发酵后,就可以作肥料用。”据二里庄社区志愿者车振明介绍,机器一次可处理厨余垃圾200公斤,一般情况下为非满负荷运行,转化率大约为15%。“也就是说,一次性处理两桶大概130斤厨余垃圾,产出将近20斤肥料,目前一周大约处理两次,生成肥料30-40斤。”
车振明打开机器后箱门,用小铲将营养土拨进塑料泡沫盒便移步至屋顶的“阳光花园”。花园里摆放了两排花架,花架上高高低低地陈列着居民带来的花卉盆栽,有月季、多肉和长寿花等30余类品种。据了解,这些盆栽目前使用的肥料就是从厨余垃圾资源化一体机里产出的营养土。小区里的居民志愿者对采访人员表示,“我们还把自家废旧泡沫盒、废旧矿泉水、废旧油瓶改装成花盆带到花园来,上面盛放营养土,下面放水,把花种在里面,挂在屋顶墙沿也是个风景。”
据了解,学院路街道面积达8.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2万、流动人口5万,辖区各类高等院校10所、重点科研院所11家,社区29个,自然小区78个,其中还有老旧小区32个。中央单位多、老旧小区多、外来流动人口多等特点也一度为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抓好物业管理带来挑战。
随后,街道按每个小区至少设置一处分类驿站,因地制宜设置大件垃圾和装修垃圾暂存点的原则,共设置了78个垃圾分类驿站和33处大件垃圾、装修垃圾暂存点。为老旧小区和物业管理不到位小区配备了300组分类容器;同时,与回收公司合作,建立街道级的大件垃圾和有害垃圾中转站,引导社会企业建立了可再生资源中转站,初步实现各品类垃圾从源头投放到运输消纳环节的可控可溯,为实现全品类垃圾的全链条管理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二里庄小区试行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将原有的无照废品收购点整合,建立了二里庄再生资源回收点。”学院路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办公室城管组副科长赵渊介绍,街道还在志新西路7号院,试行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智能化投放设备,建立了垃圾分类积分制度,参与率达81%,目前该小区的厨余垃圾准确投放率达80%以上;在五道口嘉园小区,我们试行“每天喊你来打卡”的厨余垃圾定点投放制度等。
赵渊说,“目前,二里庄社区的这个厨余垃圾资源化一体机只是帮助处理街道一部分厨余垃圾,例如附近小学、养老驿站和周边菜市场这边产生的一些碎枝碎叶,其余大部分厨余垃圾街道还是会请专门公司统一收运去厨余垃圾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随后,采访人员前往位于海淀区大工村餐厨垃圾处理厂,而这也是该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能源发电厂工程餐厨垃圾处理项目所在地。据绿海能公司运营管理部副部长岳建功介绍,按照项目设计规模,日处理厨余垃圾可达200吨/日,餐厨垃圾200吨/日。
“垃圾运入后产生一部分水和渣子,后续会被逐渐分拣,最终成肥率在25%-35%之间。”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环境卫生设施处副处长蔡华帅表示。而前述“肥料”也是该项目进行厨余垃圾循环再利用的主要产品。采用有机废物生物强化腐殖化技术,通过高温复合微生物、快速腐殖化集成装备和转化工艺精准控制技术集成,将厨余垃圾快速降解转化为生物腐植酸土壤调理剂。与其他厨余垃圾处理厂不同的是,该技术突破了定向腐殖化新工艺,变处理为利用,用工业化方式生产标准化的肥料,从源头消减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