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华之武器堂」喀秋莎扬名二战,成为火箭炮代名词,航空火箭弹发展到车载火箭炮( 二 )
PC-132火箭弹口径132毫米 , 弹长845毫米 , 装药0.9公斤 , 总重23公斤 , 最大速度350米/秒 , 最大射程7.1千米 , 杀伤弹破坏半径9-10米 , 1000米距离对地面目标发射时的散布14-16米. 。
在卫国战争期间 , 1943年在别切尔斯基领导下恢复了涡轮喷气航空火箭弹研制计划 , 设计了TPC-82和TPC-132涡轮喷气航空火箭弹 。 火箭弹没有弹翼 , 靠旋转稳定 。
TPC-82火箭弹口径82毫米 , 弹长410毫米 , 装药0.36公斤 , 总重4.82公斤 , 最大速度275米/秒 , 最大射程6.2千米 , 杀伤弹破坏半径7-9米 , 1000米距离对地面目标发射时的散布6米 。
TPC-132火箭弹口径132毫米 , 弹长715毫米 , 装药0.9公斤 , 总重25.3公斤 , 最大速度285米/秒 , 最大射程7.1千米 , 杀伤弹破坏半径9-10米 , 1000米距离对地面目标发射时的散布6米 。
文章图片
M系列火箭弹
在航空火箭弹研制的同时 , 科研所还为陆军研制火箭装置 。 1938年10月 , 火箭炮车载实验正式开始 , 以吉斯--6载重卡车为平台 , 实验车的弹架结构非常有特色 , 共有24条发射轨 , 上下两排交错排列 , 每排12条 , 看上去活像两排篱笆 。 更有意思的是 , 发射轨的指向竟与车头方向垂直 , 且只能做高低调整 。 也就是说 , 开火的时候 , 必须将车身与目标保持90度角 , 方向调整只能通过车辆转向来实现 。
通过这次不太成熟却有革命性意义的实验 , 苏联在1939年2月生产出了24管火箭发射装置МУ-1;之后4月 , 16管火箭发射装置МУ-2设计获得批准 。
文章图片
БМ-13火箭炮
这款16管132毫米、弹架能进行180度旋转的自行火箭炮 , 它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БМ-13-16型样车 。 这种新兵器以“喀秋莎”的绰号于1939年9月开始秘密装备部队 。 6辆配属陆军 , 另5辆配属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岸防部队试用 。 1939年4月和9月 , БМ-13-16和БМ-8-24原则上被批准定型 。
然而好事多磨 , 它的卓越性能反而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 1939年12月 , БМ-13火箭炮通过了靶场实弹试验 , 但是时任苏联弹药人民委员谢尔盖耶夫、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国防副人民委员兼总军械部部长库利克、红军炮兵司令沃罗诺夫的分歧 , БМ-13火箭炮未能正式服役 。 当时的中央炮兵局局长库利克元帅 , 这位当时红军的“第一炮兵”在技术层面上指出火箭炮缺少防护以及掉弹率过高 。 由于他的阻挠 , 到了1940年火箭炮依然没有定型 , 只是生产了6门进行试用 。 1941年1-5月份 , 生产了40门作为小批量试用 , 6月份又计划生产17门 。 直到卫国战争爆发后1周并在斯大林干预下 , 1941年6月30日 , 苏联最高国防委员会才正式为“喀秋莎”定下军用编号 , 即БМ-13-16 。
文章图片
费列罗夫大尉
在之后的苏德战争中 , 火箭炮首次应用发生在斯摩棱斯克会战 。 1941年7月14日И.А.Флеров弗列罗夫大尉指挥的1个火箭炮连对奥尔沙火车站的德军进行了齐射 , 这次齐射宣告了一种完全新式的火炮的诞生 。 很遗憾的是 , 1941年10月6日他在姆岑斯克作战中不幸牺牲 , 这个苏军历史上的第一个火箭炮连也全部损失 。 战后为了表彰他的功勋 , 1963年11月14日被追授1枚一级卫国战争勋章 , 1995年6月21日被追授“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 。 根据该连的作战经验教训 , 苏军组建了火箭炮团 , 全团1414人 , 装备36门БМ-13火箭炮和12门37毫米高炮 。 之后 , 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高加索、库尔斯克等地都留下了它的身影 , 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在它的轰鸣中开始和结束并一直伴随苏军最终攻克柏林 。
- 天下有警让中国迈入新领域,我国激光武器都靠这个女人,比美国少用4个月
- 舰载武器美军突然集结大批F-35,将精确斩杀俄军高超音导弹,不顾病毒肆虐
- 狙击前沿中国有什么办法,X-37B最终目的揭露?俄罗斯紧急研制反卫星武器
- 全球武器性能解析重达26吨,苏联疯狂计划让美国后怕,威力相当于广岛原子弹2500倍
- 武器装备新视野专家称:潜在危险巨大,美飞行员弄丢360万当量氢弹至今未找到
- 武器装备新视野听到中国专家解释,美国开心不起来,中国女留学生破解出北斗密码
- 兵哥说事10种武器对付俄罗斯!普京:放马过来!,北约磨刀霍霍
- 天下有警我们从美国采购了大批武器,很多服役至今,上世纪80年代
- 张文平侃军事俄罗斯帮助伊朗偷运武器,以色列锁定俄军事基地,情况有变
- 强国新武器落地后烧得焦黑,着陆姿态更奇葩,中国新飞船曾在太空“打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