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说历史』宋朝官帽的“翅膀”为何那么长?是为了防止交头接耳吗?

赵匡胤创建大宋朝后 , 发明了一款帽子 。 这款帽子带有超长帽翅 , 就像飞机的螺旋桨一样 。 戴上后 , 相邻的两个人再想交头接耳就不大方便了 。 因为帽翅会碰在一起 , 要是挨得再近一点 , 帽翅甚至会抽到对方脸上 。 这可能正是赵匡胤追求的效果——“切勿私语” 。
以上是坊间流传的故事 , 但翻遍历史典籍也不会找到哪里记载着这款帽子是赵匡胤发明的 , 甚至宋代帽子的独特款式并没怎么引起后人的注意 , 仅有一本元朝人写的《席上腐谈》曾记载:“宋又横两脚 , 以铁线张之 , 庶免朝见之时偶语” , 里面也没提及有赵匡胤什么事 。
那么 , 帽翅的发展史究竟是什么样的?
据抢救性挖掘的考古学家们发现 , 商代以前的人们是披头散发的 。 到了商代 , 人们觉得不雅 , 就开始系头巾 。 那时候 , 头巾是一张正方形的布头 , 四个角系上四条带子 。 其中前面两条带子系在下巴下面;后面两条带子系在头后 。 这在当年叫做幞头 , 幞头的意思就是覆头 , 或者说盖头发用的 , 是一种简易的帽子 。
大概经过了2000年的发展 , 到了6世纪下半叶的北周 , 周武帝宇文邕要求将幞头的戴法加以规范化 。 即将其叠起一角从前额向后包复 , 将两角置于脑后打结 , 所余一角自然垂于脑后 。 同时以皂纱为之 , 作为常服 。 这就是后世乌纱帽的最初雏形 , 而幞头这种帽子也开始朝着“飞机螺旋桨化”的方向发展了 。
唐朝 , 飞机螺旋桨化明显加快 。 帽子的形态从软榻榻变为硬壳状 , 简单来说就是给帽子外面进行塑形 , 然后再在里面加层衬 。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帽子可以直接戴在头上 , 如此四根带子也就显得多余了 。
所以唐朝人将前面的两条带子系到帽子上面 , 形成一个蝴蝶结 。 剩下的两条在脑后的垂脚 , 在里面衬上绢、纸板甚至是铁丝 , 或如燕尾般下垂、或如飘带般长长的拖在后面 , 这就已经十分接近宋代的官帽样式了 。 唐太宗和唐玄宗就非常喜欢这样的帽子 , 可见对蝴蝶结的喜爱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
『吉祥说历史』宋朝官帽的“翅膀”为何那么长?是为了防止交头接耳吗?
文章图片
唐太宗所戴帽子 , 已经接近宋代官帽样式
到了宋朝 , 有个皇家宗室叫赵彦卫 , 他是赵匡胤弟弟赵光美的后代 。 赵彦卫写了一本书叫《云麓漫钞》 , 里面记载了不少唐宋时期的故事 。 此书里记载着 , 五代时期后汉高祖刘知远 , 在他还没当皇帝 , 任并州衙校时 , 曾出访楚国 。 他见楚国的国君马希范的帽子上有两个翅 , 都是向上的“L”型 , 就问:“这两个翅叫什么呢?”马希范说:“这是龙角啊 。 ”刘知远就想 , 这个帽子帅 , 我也来一顶吧 。 但是刘知远不敢叫龙角 , 因为这是犯上的罪过 。 所以他就将“L”型的变成了“—”字型 , 两边各长1尺多(40厘米) 。 后来他当了皇帝 , 就将这种帽式推广 , 上至达官贵人 , 下到平民百姓 , 都戴上了此款帽子 。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 , 螺旋桨似的帽子不是专门为了防止官员交头接耳而设计的 , 帽翅仅仅是一种夸张倾向的外露装饰 , 或者说是人们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帅而设计的 , 北宋王得臣在《麈史》中也有相似记载 。 另外 , 在官方史书《宋史·舆服志》中也有记载说 , 帽翅变成平直是五代时候的事情 。
【『吉祥说历史』宋朝官帽的“翅膀”为何那么长?是为了防止交头接耳吗?】宋朝时期 , 一高一矮似的帽子从圆形变成了方正、有棱角的帽子 , 而且以黑色为主 , 其他颜色兼有之 。 幞头后面的翅 , 不只有我们所见的两根长翅 。 据《梦溪笔谈》说 , 当时已经分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五等 。 看来这时 , 帽子的“飞机化”终于完成 , 而且还至少出现了5种“螺旋桨” 。
直脚又叫平脚或展脚 , 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上所见的宋朝标准官帽 , 这种幞头 , 或者叫乌纱帽的最大问题是造型太过招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