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张爱萍长征回忆:隔河相望

张爱萍上将 , 在长征中任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部主任 , 第十一团、第十三团政委 , 他用笔名艾平在1936年的延安写下了长征回忆 , 收录在《红军长征记》一书中 。
【爱历史】张爱萍长征回忆:隔河相望
文章图片
在藏民地区的行军增加了我们不少的困难 , 道路地形既不熟悉 , 又没有向导 , 全凭不完备的、简略的、陈旧的军用地图做指导 。
从在六月份仍积雪数尺的夹金山与红军第四方面军之一部取得大会合以后 , 红军第三军团担负着维护交通 , 与红四方面军主力取得会合的任务 。
第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同志亲率十一团 , 为完成其艰巨的任务 , 从黑水、芦花出发 , 翻山越岭 , 晓行夜宿 , 竭尽艰苦 , 四天之后到达了维古、莫居与以念地域 。
然而 , 距石雕楼(敌人盘踞 , 预期与四方面军主力会合之地)尚有九十里 , 并且在维古与石雕楼之间横隔着一条水势险陡的大河 。
维古是一个不成样子的村庄 , 当然 , 在当地还算是顶呱呱的上等货色 。 在河的右岸 , 背靠着崎山险峻的高山 。 先头部队进占了村庄 , 后续部队还在继续的跟上来 。
维古河桥被破坏了 , 远远地望见 , 三五成队的人群约十余人 , 急急地向我方前进着 。
渐近 , 慢慢地分辨出红军颜色与镰刀锤头的人们的行装 , 看着看着接近了 , 人们的面貌 , 都分辨得很清楚 , 但万马奔腾的河水阻止我们不能互相传话 。
【爱历史】张爱萍长征回忆:隔河相望
文章图片
站立在对岸的同志的口张得很大 , 他们的样子是在同我们说话 , 我们也一样的在嘴巴张得很大 , 与他们说话 , 可是只见口动 , 不听人声 。
这样的传话 , 终于没有发生效力 , 虽然河宽只不过三四十米达 。
天然的障碍 , 总不能战胜聪明的人 , 尤其不能战胜我们历尽人所
不能身历的苦难转战万里的无敌红军 。
终于我们取得联络 , 知道他们是四方面军的先头团 , 而后续部队也正向这里前进着 。
写好简短的信包在石头上掷过河去 , 河对岸的同志 , 也照这样掷过河来了 。
这里——维古开始架设悬桥 。
河的上游叫以念的地方 , 据说还有一道桥 。 彭军团长又亲率一部沿河而上 , 行程只有四十余里 , 经莫居只费一天的行程 。
第二天绕过高山 , 到达了以念 。
【爱历史】张爱萍长征回忆:隔河相望】以念也在维古河的右岸 , 这里河比维古一段要宽些 , 原有的绳桥 , 早已被破坏了 。 两条绳(上下各一条)已被割断一条 , 剩下的一条也已沉于水中去了 。
在到达以念的那天下午 , 红四方面军的一部 , 到达了河的对岸 , 因绳桥被破坏 , 也无法取得联络 , 彼此都知道是红军 , 然而究竟是红军的那个部分 , 终于无法知道 。
【爱历史】张爱萍长征回忆:隔河相望
文章图片
在维古采用的联络法 , 用石头包好写的字条 , 抛过河去的方法 , 在这又重使用一次 。
这里的河比维古要宽些 , 经过几次的抛掷 , 都落在河中 , 终不能达岸 。 当地人的臂力很强 , 结果是对岸的红四方面军一个带路的藏人把石头抛过来了 。
十余分钟以后 , 接着这样的一个字条:“我是徐向前 , 率领红四方面军之一部到达了 。 ”
“我们是三军团之一部 , 在此迎接你们 。 ”署名彭德怀的字条 , 从我们这边掷过去了 。
联络是取得了 , 然而 , 不能讲话 , 也不能从河渡过来 , 仍是隔河相望着 。
一个绳桥渡人的筐子 , 用细小的带软性的树条编成的筐子 , 在河岸的树林中找到了 。
于是四方面军的一个同志 , 坐在筐子里将筐拴在绳子上 , 从河对岸一推 , 渐渐地 , 从一条绳子的绳桥上 , 荡过来了 。
首先便是徐向前同志——四方面军总指挥 , 以后也就照样地一个一个又一个的渡过来 。
过两天 , 维古的悬桥 , 经红军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对岸架设 , 终于架成功了 。
【爱历史】张爱萍长征回忆:隔河相望
文章图片
红四方面军的队伍 , 一队一队的连续不断地从这悬桥上渡过来了 。
红军的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在川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域取得了全部的大会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