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盼创立非洲版“阿里巴巴”


[广州日报]盼创立非洲版“阿里巴巴”
文章图片
坦桑尼亚中国商会会长约翰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黎旭阳摄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采访人员申卉)坦桑尼亚中国商会会长约翰(JohnVedastoRwehumbiza)可以说是一位十足的“非洲老铁” , 不仅能说流利的中文 , 还会不经意地带点“儿化音” 。 原来 , 约翰早在1987年到中国读书工作 , 回到坦桑尼亚后又继续从事中非贸易工作 , 并在2007年选择定居广州 , 发展自己的事业 。 如今 , 他说自己在非洲的农产品供应商已遍布坦桑尼亚农村 。 疫情期间 , 可以用来做酒精原料的农产品木薯更是订单量大增 , 几乎供不应求 。 他希望 , 在坦桑尼亚建立起“非洲版阿里巴巴” , 帮助当地的农民过得更好 。
“选择定居广州 , 我是做过功课的”
约翰说 , 20世纪80年代 , 自己原本可以考取美国、英国或中国的大学 , 最后他选择了中国 。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选中国 , 我说 , 当时我看到很多关于中国的新闻 , 这个国家推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 我很想到中国了解他们用什么方法改造中国 。 ”
约翰来到中国后 , 先在北京学习了一年语言 , 接着又到上海交大留学 , 毕业后 , 他继续留在上海工作了3年 。 “在上海我从事基础设施建材的外贸工作 , 有一定基础后 , 我回到坦桑尼亚 , 自己开始从事建材出口 。 ”
随着建材生意越做越大 , 2007年 , 约翰和妻子一起 , 决定搬到广州 。 他说:“我来广州之前做过‘功课’ 。 ”他仔细分析 , 从做生意的角度看 , 珠三角一带建材商很多 , 出口政策也非常利好 。 而对他而言 , 曾经在中国留学工作的经历 , 让他自信如果从事这个行业 , 自己会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 于是选择来到了广州 。
约翰感叹 , 中国的变化的确很大 。 “不要说一年比一年 , 每个月的变化都非常大 。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 约翰也“嗅”到了新的商机 。 从2015年开始 , 他开始从坦桑尼亚出口农产品到中国 , 包括木薯、腰果、花生等 。
与中国的多年老交情让他成为中非沟通桥梁
正是与中国多年的“老交情” , 也让约翰成为了广州市民和许多非洲侨民沟通交流的桥梁 。
而谈到广州的疫情防控工作 , 约翰也坦言 ,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 , 确实可能会出现不理解 , 也会造成误会 , 可是政府很快就介入处理 , 让误解很快消除了 。 “慢慢地大家都意识到 , 政府不是因为别的 , 而是要保护大家的安全 , 时间也证明了这一点 。 ”
【[广州日报]盼创立非洲版“阿里巴巴”】约翰说 , 他们一家已经做过2次免费核酸检测 , 下周要做第3次 , 5月份还要做第4次 。 “我想这个非常好 , 是为了自己的健康 , 也为了大家的健康 , 这是一个很好的政策 。 ”
“如果没有中国 , 非洲也许会被数字时代抛下”
“如果没有中国 , 可能我们也能赚到钱 , 但我想非洲也许会被数字时代抛下好多 。 ”约翰感叹 。 长期以来 , 他一直从事中非贸易 , 这也让他观察到中非贸易的不断变迁 。 约翰说 , 以前 , 非洲人到中国主要是来广东、浙江等地批发小商品出口到非洲 , 或是出口建材卖到非洲 。 慢慢地 , 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到非洲办厂 。 如今在非洲 , 无论是手机、电视都开始普及 。 “坦桑尼亚农村的老奶奶也有两部手机呢 。 ”他笑言 , 虽然目前非洲很多公路修得还不是很好 , 但很多人骑上了中国生产的摩托车 。 “在这个过程中 , 中非实现了双赢 。 ”
他说 , 在疫情期间 , 随着医用酒精用量大增 , 他们的木薯订单量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0%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坦桑尼亚全国有1000多万名农民在给他供货木薯 。 “因为技术含量不算太高 , 我们主要是把设备给当地的农民 , 并由中国和坦桑尼亚的技术团队指导他们 , 让农民可以增加产量、提高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