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飞鸿影」东周—战国七雄与秦商鞅变法的过渡

随着水利的兴修 ,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 春秋中后期 , 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发展 , 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 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 , 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 , 齐国的田氏 , 晋国的六卿 。 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 , 控制和瓜分公室 , 并互相争斗 , 以扩充领地 。 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 , 剩下韩、魏、赵三家 。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 , 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 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 , 田民废除了齐康公 , 自立为国君 , 也得到周王的承认
「一点飞鸿影」东周—战国七雄与秦商鞅变法的过渡
文章图片
战国形式示意图
三晋和田氏的胜利 , 宣布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残酷政治法则 。 于是 , 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 , 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 。 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定到土地上 , 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 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 , 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遽膨胀 。 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 , 是掠夺更多的土地 , 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 。
所以 , 这个时期战争频繁 。 据统计 , 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的二百五十五年中 , 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 。 战争打起来 , 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 。 西汉末年的刘向 , 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 , 取名《战国策》 , 从此 , 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 七强并立形势的形成
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 , 相互混战 , 国际社会非常不稳定 。 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 , 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 , 有四分天下之势 。
后来晋国内乱 , 以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韩、赵、魏六家为主的“六卿”又互相兼并 , 范氏和中行氏倒下后 , 以智伯瑶为首的智氏 , 于前455年联合韩、魏两家合兵攻赵 , 把赵襄子围在晋阳 , 决汾水灌城 。 韩、魏突然和赵氏联合起来 , 于前453年消灭智氏 , 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 。 不久 , 三家又将晋公室的土地和人民 , 除曲沃(今山西闻喜县)、绛州(今山西翼城东南)外 , 也都瓜分了 。 这时的晋国国君降到了三家之下 , 卑屈到要朝见三家大夫(三家分晋) 。 齐国卿族田氏到陈完的第五世孙田恒 , 联合鲍氏 , 灭了当时专权的栾、高二氏篡夺齐国政权(前386年田氏代齐) 。 后来燕国崛起 , 秦国中兴 , 及其它一些小国陆续的被吞并或沦为附庸 。 到了战国中期 , 剩下来的七个主要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 。
小国尚有东周、宋、卫、中山、鲁、滕、邹、费等 , 至战国时期结束时除被秦国沦为附庸的卫国外都先后被七国所吞并 。 与七雄相毗邻的还有不少少数民族 , 北面和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匈奴、义渠 , 南面有巴蜀和闽、越 。 至秦统一 , 通过列国的兼并战争和自发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迁徙 , 这些少数民族多与中原民族融合 , 有些则保持了原有的民族风貌 , 部分如匈奴则与中原成对立姿态 。 战国前期各国的变法改革
「一点飞鸿影」东周—战国七雄与秦商鞅变法的过渡
文章图片
李悝
战国时期 , 铁器开始出现与使用 , 取代了石器而与青铜器同时并进使用 , 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的发展 , 而春秋时的井田制被取消 。 农业进一步发展 , 各国人口增多 。 手工业的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 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得到大力发展 。 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加剧 。 诸侯国兼并土地战 , 争夺生存空间 , 代替了春秋时期政治上的霸权争夺 。
这些发展也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 世袭的等级制度被瓦解 , 一些过去的贵族失去了地位 , 而另一些那个时候的平民通过经商或其他的机会致富 , 甚至成为政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 官僚制度发生了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