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3公里的北京长城 北京长城全长有多少公里( 二 )


573公里的北京长城 北京长城全长有多少公里

文章插图
松鼠种板栗 。
明朝以后,为了安定边关,朝廷在长城沿线修筑城堡,屯兵戍边 。这些戍边的将士,在这山高密林间,种植了大量的板栗与核桃 。板栗、核桃不仅便于存储,果实的热量更能在寒冷的冬天里,给予将士们充足的补给 。大规模的板栗、核桃的持续种植及这一地区农业生产体系的持续稳定发展,在事实上表达着将士们弃战从耕的决心及对于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围绕长城而生的果林经济带,在联结长城内外农耕与游牧文明的同时,也与之形成相互包容与嵌入的姿态 。正是华夏大地上多元文明的相互嵌入、共生繁荣,才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
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长城离不开沿线少数民族的参与和建构 。这种参与与建构,不仅表现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互动博弈,更体现为北方游牧民族依托长城,与历代王朝的互动中生出的对于长城、家国的认同与责任,并将这种认同、责任投入到长城的修建、驻守、维护和对家国安危的承担上 。唐代时,粟末靺羯人建立了渤海国 。靺羯人南迁燕州,在今天的北京繁衍生息 。唐朝末年,在遭遇战乱后,靺羯人沿怀沙河畔蜿蜒而上,最终定居在怀柔中部的平原与山水之地,将其命名为“渤海所” 。
573公里的北京长城 北京长城全长有多少公里

文章插图
渤海所的石狮子 。
明弘治年间,随着十三陵与长城的修建,渤海所一带的地理位置日益重要 。朝廷在这里修建渤海所城池,设立了渤海所,靺羯人的后裔和朝廷的将士们一道,担负起了“拱护陵京”的重任 。在渤海所村委会一侧的库房内,大量的石碑、石碾和出土的石狮子,见证着昔日不同民族在这里戍边驻守,保家卫国的盛影 。辽代时,其统治范围“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长城成为他们抵御南方政权的重要依靠 。
此后的金王朝,在沿袭了辽代边界的同时,也继承了辽对于长城的认知 。原本南方政权抵御游牧民族的长城,成为契丹人依靠的、防御宋王朝的天然屏障 。辽人、契丹人在开发、利用长城的同时,也表述、建构着他们认知、理解的长城 。也正是因为多元民族对于长城的参与、建构与开发,使得这跨越万里的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交融交往交流的象征,更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形塑了“长城内外皆故乡”的共有认知 。
文明交会之地的长城,
吸引了大量外来的文化
两千多年以来,长城内外、不同民族的人民世世代代在这繁衍生息 。依托这雄伟壮丽的长城,在对这片土地的共同耕耘中,在彼此的守望相助中,创造、开发、传承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积淀成如今散落在长城内外、星星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民众自发形成的散发着浓郁人文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雄伟、壮丽的长城文化交相呼应 。在丰富长城文化构成的同时,也为这悠久的、庄严的长城文化增添了活力与生机,成为长城文化生态中最为耀眼的明珠 。
长城内外,丛林密布、鸟兽丛生 。这些多样形态的生物资源,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天然宝藏 。长城沿线的人们,在与这些多样形态的物种共生发展、相互依存的过程中,积累、沉淀和传承了一种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 。在长城沿线的诸多村庄中,流传着许多关于大山、古树和长城的神话传说 。在当地人的口耳相传中,蜿蜒曲折的长城、险峻的大山及一棵棵古老的大树,都是有血有肉的灵魂之躯,是充满神奇力量的存在 。依靠着长城、高山与古树滋养的民众们,虔敬地表达着他们对于一切生灵的敬畏 。
573公里的北京长城 北京长城全长有多少公里

文章插图
水长城一景 。
在长城脚下的杨树底下村,淳朴的村民们至今仍然传承着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敛巧饭”的习俗 。正月十五的“扬饭喂雀”,表达着他们对曾经救过他们生命的雀儿们的感激 。在对长城的守卫中,人们总结并传承了一系列修补长城的技术,以一种参与的姿态,修补、重建与维系着人与自然、长城的生态关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地呈现了长城文化带人、自然、与景观之间互为一体、相互共生的文明生态 。正是这一文明生态,在滋养着长城内外的民众、赋予文化生命力与活力的同时,亦对我们理解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构建跨物种的命运共同体,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