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史■从“脍炙人口”看魏晋南北朝饮食文化:魏晋南北朝人有多会吃肉?( 四 )
1. 养殖业发展 , 肉类供应量增多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 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随着政权的发展 , 慢慢向中原地区扩张 , 南北民族文化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融合 。 以畜牧业为主业的游牧民族在进入中原地区后 , 促进了中原地区畜牧业和畜牧养殖技术的发展 。
在畜牧业发展的时候过程中 , 鸡、鸭、牛、猪、羊等陆畜被大范围养殖 , 当时的养羊业的发展最为飞快 , 在人们的食用偏好中 , 羊也是主要的肉食品种 。 除了养羊之外 , 养猪业、养牛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
养殖业的大范围发展 , 自然也离不开先进的养殖技术支撑 。
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 , 首次记载了马驴杂交培育骡的技术方法:“以马覆驴 , 所生骡者 , 形容壮大 , 弥复胜马 。 然必选七、八岁草驴 , 骨目正大者:母长则受驹 , 父大则子壮 。 草骡不产 , 产无不死 。 养草骡 , 常须防勿令杂群也 。 ”不仅要选七八岁年龄且骨盆大的母驴才可以杂交 , 而且对于杂交出来的骡子的生长环境也有一定的限制 。 而关于养马 , 《齐民要术》中也有记载:“服牛乘马 , 量其力能;寒温饮饲 , 适其天性”的役养原则和“饮食之节 , 食有三刍 , 饮有三时”的精养原则 。 对于养羊则要“春夏早放 , 秋冬晚出” , 注重气候冷暖对羊群的变化 , 还要“缓驱行 , 勿停息”保重羊群不断的体力支持以增加其肉质 。 而养猪为了保证猪的肉质肥美和体重 , 则要用“圈不厌小”的方法来减少小猪的运动 。
养殖业的飞速发展 , 养殖技术的提高 , 在一定程度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增加了不少的畜牧量 , 从而为当时人们的饮食增加了肉类的供给 , 为肉食烹饪制作的多样化提供了准备条件 。
本文插图
古代牛耕图
2. 饮食文化发展完善 , 士族的味觉享受提高
肉食饮食多样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肉食的烹饪做法增多 , 也侧面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烹饪技术的提高和饮食文化的发展 。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称得上是古代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 在我们的开头的叙说中我们就可以发现 , 这一时期 , 涌现出了大量的饮食著作 。 从这些饮食著作的记载中 , 不仅对于材料烹饪技术有了多样的记载 , 比如煎、炒、炸、烤、蒸等 , 而且对于菜品的制作更加精细化 , 例如注重菜品的装饰等 。 而且更涉及到饮食的卫生与健康问题 , 比起前代 , 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发展的更为完善 , 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 更为后来唐代的饮食学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先决条件 。
另一方面饮食文化的发展完善更离不开士族对饮食享受的提高 , 这些追求曲水流觞和纵情放乐的士族 , 思想中浸透了“玄学”与自由散漫的道家思想 , 并利用其独特的庄园经济所提供的优越的经济条件和士家大族独特的特权地位 , 更加注重享受在衣食住行上 , 因此士族不满足于仅仅只是果腹的饮食 , 而是更进一步的发掘饮食做法的多样性 , 从而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 也促进了肉食饮食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
本文插图
魏晋士族代表之一 王羲之
3. 南北民族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交流
很显然 , 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中无不表现出其吸收融合的一面 。 我们现在常吃的美食“烤全羊”就是一种民族融合发展的产物 , 烤全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并不称为烤全羊 , 而是“貊炙” 。 在东汉末年刘熙的《释名·释饮食》中有所记载:“貊炙,全体炙之,各自以刀割,出於胡貊之为也 。 ” 这种新的炙法显然就是南北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 。
除了“貊炙” , 还有很多很多南北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饮食产物 , 这种饮食上的融合发展更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文化多样性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