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史■从“脍炙人口”看魏晋南北朝饮食文化:魏晋南北朝人有多会吃肉?


五代时期王定宝的《唐摭言》中有这样的描写:“如‘水声常在耳 , 山色不离门’ , 又‘扫地树留影 , 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 ”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到的成语“脍炙人口”的出处 。
脍炙人口我们现在是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的称赞与颂扬 , 而原本的意思则是美味的食物得到人人的喜爱 。 “脍”是指细切的鱼肉 , “炙”是用火烤的肉 , 从对肉的两种作法“脍”与“炙”来看 , 古人对于肉的做法的确花样极多 。
而在动荡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 此时的文人面对连续不断的战争和无常的生命 , 越来越明白及时行乐和享受生活的道理 。 在这种风气的助推下 , 研究饮食与享受美食之风盛行 , 而饮食文化在其中得到发展 。
在魏晋南北朝期间 , 美食类著作层出不穷 。 例如崔浩编撰的《食经》、赵武的《四时食经》、《太宫食经》、《太宫食法》、《饮食方》等 , 虽然流传到现在的著作不多 , 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后人的引用或记载中窥探一二 。 而在魏晋南北朝的诸多美食著作中 , 对肉食的烹饪与制作法多种多样 , 可谓是到达出神入化的地步 。
春江花月史■从“脍炙人口”看魏晋南北朝饮食文化:魏晋南北朝人有多会吃肉?
本文插图
魏晋砖画
而在魏晋南北朝这样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时期 , 政权的对立并存、多样的战争和多民族的融合也深刻的影响着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 。 受地理条件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 在对肉食的选择上南北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 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曾这样写道:“东南之人食水产 , 西北之人食陆畜 。 食水产者 , 龟蛤螺蚌以为珍味 , 不觉其腥臊也;食陆畜者 , 狸兔鼠雀以为珍味 , 不觉其膻也 。 ”
东南地方的人喜欢吃水产 , 而西北地方的人则爱吃陆畜 。 这就体现了南北方的肉食选择差异 , 下面就让我们从南北方不同的肉食喜好上来看魏晋南北朝人是多会做肉吧!
春江花月史■从“脍炙人口”看魏晋南北朝饮食文化:魏晋南北朝人有多会吃肉?
本文插图
晋 张华 《博物志》
一.南方食水产
1.1“要与鲈鱼偿旧债 , 不应张翰独秋风 。 ”——鱼肉
一说起南方经常食用的水产品 , 鱼类一定当仁不让的让人第一个想起 。
“江南可采莲 , 莲叶何田田 。 鱼戏莲叶间 , 鱼戏莲叶东 , 鱼戏莲叶西 , 鱼戏莲叶南 , 鱼戏莲叶北 。 ”一首汉乐府的《江南》 , 表现了江南水乡中 , 菏满池塘 , 游鱼嬉戏的画面 , 我们也能从中看出 , 江南地区因其水乡特点而游鱼众多的优势 。 在人类刚到河流与海洋附近聚居的时候 , 作为最常见的水生物 , 鱼肉细嫩鲜美的肉质就被人类发现了 , 自然而然 , 为了追求不同的口感和口味 , 人们也发明了许多关于鱼的做法 。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 , 人们对鱼的做法可谓是五花八门 。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叫做《鲈鱼》的诗:
两年三度过垂虹 , 每过垂虹每雪中 。
要与鲈鱼偿旧债 , 不应张翰独秋风 。
买来一尾那嫌少 , 尚有杯羹慰老穷 。
秪是蒪丝无觅处 , 仰天大笑笑天公 。
这首诗虽然是诗人借鲈鱼表现自己内心的喜悦已经对人生的感慨 , 但第二句“要与鲈鱼偿旧债 , 不应张翰独秋风 。 ”引用的就是晋代张翰“秋风思鲈”的典故 。 在《晋书》卷二十九的《文苑传·张翰传》中记载:“翰因见秋风起 , 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 , 曰:‘人生贵适志 , 何能羁宦数千里 , 以邀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 ”
晋文学家张翰因为看到秋风起了 , 怀念起家乡中的鲈鱼 , 便辞官启程回乡 。 张翰辞官只为鲈鱼脍 , 足以见得吴县鲈鱼脍之鲜美 。
可能是张翰“秋风思鲈”的噱头起了营销作用 ,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 , 许多文人都在其作品与诗文中对鲈鱼的鲜美赞不绝口 。 而众多鲈鱼的产地中 , 松江最佳 。 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如是写道“松江出好鲈 , 味异他处” , 就奠定了松江鲈鱼鲜美的绝佳地位 。